在上篇文章里,我們說到:馬哲其實就是來源于生活并且能合理地解釋生活的萬象。這也正印證了它的科學性。我們可以這樣說,相對于其他哲學派別來說,馬哲是非常接地氣的部分:它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導生活。所以我們在學習馬哲的時候,可以將它生活化,一方面,用生活中的萬事萬象來解釋馬哲,另一方面,亦可以用馬哲來分析我們遇到的萬事萬象,那么我們對于它的理解也就會更加深刻和合理,而不至于陷入思維的死角和困境。而后者正是做馬哲試題的時候常常影響正確率的關鍵因素。接下來,我們就用幾個實例來加深大家對這一點的理解和認知。
一、唯物論
列寧給予物質的含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也就是物質最少應該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客觀實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而這三個條件正是我們生活中所有物質形態所共有的特征,比如說人,動物以及桌子、椅子等物品,它們不會僅因人的意識消失或者出現,與此同時,人又可以用自己的意識來認識它們。那么,這些物質形態是如何表現出其存在的呢?答案毫無疑問是運動。人和動物需要新陳代謝,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桌子、椅子這些物品會磨損、掉漆,這些都是運動的不同形式。換句話說,沒有無運動的物質形態。所以馬哲為我們總結出來: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就是運動了。
【例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下列說法中與此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C.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題干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告訴我們的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運動。即人類離不開運動。A選項是在說時間的流逝,即運動變化。B則是在強調聯系。C強調了適度原則。D強調了質量互變規律。故本題答案選A。
【點評】同樣的哲理的還有:滄海桑田,等。比如:“少年安能長少年,滄海尚變為桑田”。也是強調的運動。
二、辯證法
我們以質量互變規律為例。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的統一,在實際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從小事做起,從易事做起,由量變到質變,才能有所成就。人們只有積累自己的量,在生活中不斷磨礪自己,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才能發生又好又快的質變。
【例題】古時候有一個人饑餓,一連買了6個包子,但是還覺得不夠飽,于是就買了第7個,剛吃了一半就飽了,于是他很后悔,說:“前6個包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這半個包子就能吃飽,我只吃這半個包子就行了。從哲學角度分析,這個吃包子的人錯在()。
A.不懂得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B.否認了事物的質變
C.看不到量變的積累的重要性
D.割裂事物的聯系,孤立地看問題
【解析】ACD。解析:題干故事中的主人認為自己吃飽僅僅是最后半個包子起到了作用。實質上,我們都知道:由“餓”到“飽”的過程中,是量的積累促成了質的飛躍。如果沒有前6個包子的積累,最后半個包子也不能吃飽。很顯然,該主人公只看到了質變,沒看到量的積累。故本題正確答案選ACD。
【點評】生活中,類似的現象有很多。比如:社會主義建設便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人的成長,事物的發展,都是這樣的。因而出現了很多相關的名言警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做好馬哲題,一是我們可以將之應用于生活經驗;二是我們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題干意思。而無需追根溯源或過度咬文嚼字。馬哲本就是主觀的東西,當我們在主觀意識上認可它,無疑是有利于做題的。這也是我提出以上兩點馬哲學習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