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回顧黨的歷史可以發現,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地認識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勝一切困難,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不發展,一切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按照“三步走”戰略部署,聚精會神搞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哪些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不平衡問題,主要包括經濟不平衡、社會不平衡等重要領域。其中經濟不平衡主要包括產業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等。產業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我國一些產業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些產業還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等。區域主要指東部、中西部、南部地區發展不平衡。
不充分問題,主要在于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等。
三、如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關鍵在于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具體到經濟領域,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經濟發展新常態確定了發展語境,新發展理念提供了指導原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從而形成了一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報告要求,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多方面的,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把握、發展新理念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必須要做好的工作。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表現為經濟領域的一系列變化,重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基本清晰轉向基本定型。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際有關,經濟發展新常態使我國經濟將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揭示了中國經濟當前問題的原因、面臨的挑戰和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而是一場系統的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偉大實踐。
提出中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這也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