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關于公共基礎的考察中,毛澤東思想概論這一部分所考查的內容越來越少,但是涉及到的重要知識點還是需要多加留意。
毛澤東思想概論是以1919年到1976年的歷史作為依托的,而1919年到1949年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前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跨越了資本主義,只經過新民主主義的過渡就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知識點就在毛概中就尤為重要。
1948年4月,毛澤東在《緊隨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當時的中國社會有很多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封建階級等。而這些階級雖然都曾經反抗斗爭過,比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但是最終都失敗了,于是革命的重任就落在了無產階級肩上,并且因為無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其次無產階級雖然人數少,但是集中分布在沿海大城市或幾個大的工業行業,因而便于組織;再次無產階級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與農民階級有天然的聯系,有利于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正是因為無產階級的這些優勢使其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合適的領導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因為當時中國是農業大國,80%人口都是農民,而農民受到三座大山的壓迫,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種,所以跟著無產階級革命爭取土地和更多的權益;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他們不算是資產階級,而是一個勞動階級,他們的發展路徑有兩種:一是向上發展成為資產階級,二是向下淪為無產階級,但是在當時三座大山壓迫之下,城市小資產階級向上發展的幾率為0,所以他們也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但是民族資產階級既受壓迫又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所以表現出明顯的兩面性:革命性與妥協性,因此對其采取的政策是既聯合又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