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科目考察中,馬哲地位至關重要。而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和對立統一規律,一直是馬哲考察重中之重。學好馬哲,切忌單純實記,一定注重理解。本文就馬哲??键c——質量互變規律,進行簡單梳理。
一、質、量、度
1.質,即性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萬物之所以各有其特點,就在于各有其 “質”。因此,認識事物的質,是把不同事物區別開的依據。
2.量,即數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及構成成分的不同。同一類事物所以能夠予以區分,在于其“量”的不同。
3.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簡單理解,度,即程度、限度,事物的變化一旦突破了限度,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魯迅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句話中,對劉備的厚道和諸葛亮的聰明進行過度夸大,使其超乎了人所具備的能力,而導致“似偽”“近妖”。體現了適度的原則。
二、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
1.質量互變關系
量變是事物數量或程度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例如,“積少成多”,少變成多,僅僅是數量的變化,屬于量變;而“聚沙成塔”,零散的沙子凝聚成了塔,沙子就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即質變。
二者辯證關系:①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的變化開始的,因此,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②事物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因此,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方法論
量變是前提,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重視量的積累。
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就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做事情把握分寸、適可而止,防止發生質變。
三、例題解析
【例題】(多選)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養成勤正衣冠的習慣,能有效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能體現該論斷所蘊涵哲理的選項是:
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B.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C.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D.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答案】AB。解析:“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本義是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體現了質量互變關系原理。其中“積羽”,“群輕”是量變,“沉舟”“折軸”是質變。選項A是指千里長的大堤,往往因螞蟻洞穴而崩潰。比喻小事不慎將釀成大禍。“蟻穴”是量變,“潰”是質變的結果。選項B,是說奢侈糜爛的開始就是國家危亡的征兆。“奢靡”是量變,“危亡”是質變。而選項C是強調反腐時的精神和決心,是強調主觀能動性。選項D樂變成悲,逆境轉為順境,體現了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小結:質量互變規律考察相對簡單,考生在復習過程中,可著重掌握體現“堅持”“積累”含義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