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是指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一定限度,人體不能代償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理改變,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征象,影響勞動能力。
1.職業病的特點:
(1)病因有特異性,在控制接觸后可以控制或消除發病;
(2)病因大多數可以檢測,一般有劑量-反應關系;
(3)不同接觸人群的發病特征不同,在不同的接觸人群中,常有不同的發病集從;
(4)如能早期診斷,合理處理,預后較好,但僅只治療病人,無助于保護仍在接觸人群的健康;
(5)大多數職業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應著點于保護人群的預防措施。
2.職業病的診斷:
職業病的診斷應有充分的資料,包括職業史、現場職業衛生調查、相應的臨床表現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測,并排除職業因素所致的類似疾病,綜合分析做出準確合理的診斷。
(1)職業史:是職業病診斷的重要前提。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職業史,包括現職工種、工齡、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種類、生產工藝、操作方法、防護措施:既往工作經歷,包括部隊服役史、再就業史、兼職史等,以初步判斷患者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2)現場調查:是診斷職業病的重要依據。應深入作業現場,進一步了解患者所在崗位的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強度、預防措施;同一或相似接敏條件下的其他作業人員有無類似發病情況等,進一步判斷患者在該條件下,引起職業病的可能性。
(3)癥狀與體征:職業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在臨床資料收集與分析時既要注意不同職業病的共同點,又要考慮到各種特殊的和非典型的臨床表現;不僅要排除其他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類似疾病,還要考慮職業病與非職業病的鑒別診斷。診斷分析應注意其臨床表現與所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質是否相符職業病的程度與其接觸強度是否相符,尤應注意各種癥狀體征發生的時間順序及與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關系。
(4)實驗室檢查:對職業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生物標志物(biomarker),主要包括三大類:接觸生物標志物、效應生物標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標志物。
上述各項診斷原則,要全面、綜合分析,缺一不可,以做出切合實際的診斷。
【例題】下列哪項不屬于職業病的診斷原則:
A.職業史 B.臨床表現
C.當地氣象條件 D.現場職業流行學調查
E.實驗室檢查
【答案】C。解析:職業病的診斷應有充分的資料,包括職業史、現場職業衛生調查、相應的臨床表現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測,并排除職業因素所致的類似疾病,綜合分析做出準確合理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