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主要是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一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損害,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與各位考生一起來梳理流行性出血熱知識點。
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主要是嚙齒動物類,如黑線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學員應記住人不是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有5種,即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母嬰傳播及蟲媒傳播。(全部種類)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有明顯的季節性,屬于季節性升高,因為與傳播的鼠類有關。這里還需要掌握的是褐家鼠,因為褐家鼠是我國主要的傳染源,以3-5月為高峰。
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表現:發熱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
(1)發熱期除發熱外,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害。
起病急驟,發熱常在39—40°C之間,。一般體溫越高,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癥狀表現為全身酸痛;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尿鏡檢發現管型等。
(2)低血壓休克期。多數患者發熱末期或熱退同時出現血壓下降。輕型患者可不發生低血壓或休克。
(3)少尿期在低血壓休克期之后出現,亦可與低血壓休克期重疊或由發熱期直接進入此期,少尿或無尿。主要表現為急性腎功能損害(尿毒癥)。
(4)多尿期:尿量逐漸增多,逐漸好轉。如治療不當可發生繼發性休克,亦可發生電解質紊亂。
(5)恢復期:尿量逐漸恢復為2000ml以下,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尚需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恢復。
1.常見題型如下:
流行性出血熱典型病程中有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腎損害期、恢復期。
【答案】錯誤。解析:典型病程中有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無腎損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