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體溫的調節過程,我們常常用體溫的調定學說來描述,以下是關于體溫調定學說的簡單介紹。
體溫調定點學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用體溫調節的調定點學說來解釋機體在各種環境溫度下保持體溫相對穩定的機制。該學說認為體溫調節過程類似于恒溫器的工作原理,體核體溫作為控制變量,其變化信息反饋到體溫調節中樞。與中樞的調定點水平(內設參考溫度值)進行比較,體核體溫與此參考溫度之間的差值即為誤差信號,機體據此調節產熱活動和散熱活動,使體溫向著接近于調定點的方向變化。
一般認為,人的正常體溫調定點為37℃,體溫調節中樞按照這個設定溫度進行調節活動,當體溫與調定點的水平一致時,說明機體的產熱量與散熱量取得平衡;當體溫高于調定點水平時,體溫調節中樞促使使機體產熱活動減弱,散熱活動加強;反之,當體溫低于調定點水平時,促使機體產熱活動加強,散熱活動減弱,直到體溫回到調定點水平。關于調定點的設置,目前認為主要取決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的溫度敏感特性,即兩種溫度敏感神經元隨溫度變化而放電頻率改變的特性。
當熱敏神經元反應曲線的斜率減小,或冷敏神經元反應曲線的斜率增大時,調定點上移;反之,熱敏神經元反應曲線的斜率增大,或冷敏神經元反應曲線的斜率減小時,調定點下移。如果某種原因使調定點向高溫側移動,機體便出現發熱。如由細菌感染所致的發熱就是由于在致熱原作用下引起體內一系列反應,結果使體溫調定點被重新設置,如上移到39℃,這種現象稱為重調定。由于在發熱初期體溫低于新的調定點水平,機體首先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減少散熱。隨即出現戰栗籌產熱反應,直到體溫升高到39℃,此時,產熱和散熱活動在新的調定點水平達到平衡,可見,發熱屬于調節性體溫升高,是體溫調節活動的結果。另外,由于環境溫度過高而引起中暑時,也可出現體溫升高,但這和情況并非因為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而是由于機體的散熱能力不足或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為非調節性體溫升高。
以上就是今天為各位考生總結的內容,像體溫這樣的內容既可以以客觀題(選擇、判斷)的形式出現,也可能會以主觀題(名詞解釋、簡答題)的形式出現,所以在復習或者學習這一塊內容時,各位考生應做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