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針對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剩余價值這一考點的剩余價值的產生和生產方法這兩個方面進行了解析,除此之外,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也是剩余價值這一考點的考察重點,今天我們就深入解析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一、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人類社會人們要進行生產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這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發生作用的過程,就是生產過程。生產過程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結合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為了攫取剩余價值。例如:一個資本家一共投資50萬,其中30萬用于購買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15萬用于購買用于生產的原材料(勞動對象);5萬用于給付工人一年的工資(勞動者)。一年過去了,資本家在進行下一輪投資之前,投資的錢回收共計60萬,多出10萬,這多出來的10萬元就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從哪里來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都是死物,不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多出來的錢只能是雇傭工人創造出來的。為了更明確的指出剩余價值的來源,馬克思把在生產過程中用于購買勞動者的那部分資本,稱為可變資本,可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增值;而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增值,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由此可見,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創造的,而不是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收益。
二、例題:
剩余價值轉變成利潤,是由于將剩余價值看作是:
A 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 B 不變資本的產物
C 所費資本的產物 D.可變資本的產物
答案:A.
我們知道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產物,但在這一題的設問是剩余價值轉化成利潤,資本家在投資的時候是講回報率的,在他們看來,投資的全部收益即利潤是所有預付資本的產物,這樣就大大掩蓋了資本家剝削的本質,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產生理論則指明了資本家剝削的實質,即剩余價值不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而是可變資本創造的。這樣,我們就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利潤是資本投資時全部預付資本創造的;而剩余價值則是可變資本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