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推進經濟、文化、環境等全面建設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集合,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生、良性循環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種社會文明形態,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是讓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中國化,全面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可持續發展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長期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主要內涵可解析為以下三點: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普世價值觀。工業革命后社會高速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和破壞,已使世界各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只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創造者,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呵護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使物質能量良性循環和流動,進而讓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強國夢的道路上必然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意識。二是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發展必須嚴格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決杜絕一切超越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方式形態。科學發展觀是黨的行動指南,要求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五個統籌”,其中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前者是內化于后者的科學發展觀,后者是涵蓋前者的科學發展觀。三是實現“美麗中國”未來發展的社會實踐觀。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一個新觀點,旨在向世人展示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獨特魅力,其實質是通過科學技術、生態產業和資源利用等方式踐行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任務。所以,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實實在在的具體行為和實踐嘗試。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價值
1.生態文明建設是環境污染治理的現實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換來的則是大面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代價。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指出:“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工廠排放,汽車尾氣,農墾燒荒,森林失火,炊煙(包括路邊燒烤),塵土(包括建筑工地)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河流污染、海洋污染等現象十分嚴重,已經給社會造成了很多危害。這些環境問題在我國近二十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頻繁的環境污染和嚴重的生態危機,不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還使已有的部分成就煙消云散。因此,加速生態文明建設,采取與自然和諧的科技形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是當前治理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選擇。
2.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人類建設有利于生態平衡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中國是人口大國,又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眼下資源供求不足的矛盾尤為突出。一方面,人均資源有限,人均土地面積和礦產儲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資源消耗巨大,絕大部分依賴于進口。嚴重的資源緊缺和能源緊張,不斷激化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固有矛盾。因此,加速生態文明建設,推行循環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走投入少、產出多的現代自然、經濟、社會和人之間和諧共進的新型發展道路,是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3.生態文明建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全社會、全人類都必須履行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和義務,是生態系統得以延續的保障。面對層出不窮的生態危機,人們對生態文明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逐漸意識到要善待自然,不能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壞生態環境,在謀取物質利益時必須自我約束、有所控制、行為節儉,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并倡導生態倫理道德,以及承擔起對自然界的道德義務。因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適合于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及其再生能力,是創造和發展文明的歷史責任和應盡義務。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觀念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依據是科學發展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體社會都要自覺樹立生態保護的觀念。
第二,理論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并切實地以理論來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
第三,利益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妥善處理好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個體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的關系與矛盾。
第四,法律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和技術的支撐。建設中遇到的諸如污染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都需要通過法律途徑來實現,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規范。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第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第二,繼續推動節能減排:加大環保投入,發展環保產業,開發推廣清潔能源,同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拒絕白色污染,對一次性筷子說“不!”
第三,努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強化資源的再生利用——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第四,持續加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親,請不要讓最后一滴水成為你的眼淚!
第五,不斷完善機制體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規范公眾環保行為——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第四,在周圍多提倡宣傳:不僅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環保,而且要努力在自己周圍多多提倡和宣傳有關生態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通過自己來影響周圍的人,進而通過周圍的人影響更多的人,使大家都自覺地投入到環保的行列中來。
第五,長期堅持環保行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動,因為環境保護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項曠日持久的事業,而非只是偶爾的做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態建設非一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