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在2016年11月的時候,已經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轉身成為了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那個時候雖然生產力水平有限,但并沒有阻止人們發掘智慧的步伐,人們會根據季節變化來指導農事活動。如“春分”,系春季三個月的中分點,此時晝夜等長,春暖花開,鶯飛草長。有農諺云: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以農諺為參照,農家即廣興水利,精耕細作。又如“芒種”時,農忙季節進入高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類似的農諺又流傳開來。
二十四節氣除了指導著中國傳統農業生產,還成為了承載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人”的活動都與之密切相關。比如“立春”之日,各地有迎春、鞭春、唱春、咬春等儀式活動,皆意在祭祀春神,勸課農桑。其中,存續力較為突出的實踐活動有:浙江遂昌的“班春勸農”和“九華立春祭” ,貴州的“石阡說春”等。
就拿“石阡說春”來講,這是一種石阡侗族的民俗活動,每年到了“立春”前后,縣里的“春官”要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挨戶“說春”。“說春”使用的“春詞”多配以土家、苗、仡佬等民族的曲調來唱,內容多為提醒百姓不違農時等。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古人認為,二十四節氣運行的內在動力是陰陽二氣的流轉,不同的節氣時令,陰陽二氣在天地中處于不同的位置。冬至、夏至便是陰陽二氣盛衰轉換的樞紐,如此,季節輪回,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例題]:“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這一首詩描述的是哪一節氣?
A.立春 B.驚蟄 C.谷雨 D.清明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