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問題的基本成分和分類,問題解決的實質及其基本特點,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觀點,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創造性思維的成分。
2.理解問題、問題解決、問題空間、算子、算法策略、啟發式策略、手段一目標分析策略、目標遞歸策略、定勢、功能固著、問題情境、醞釀效應、啟發、創造性、發散性思維等術語。
3.理解創造性與智力、人格的關系。
4.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訓練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用實例分析解決問題的主要策略及訓練。
5.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第一節 問題解決及其早期模型
一、問題和問題解決
(一)問題的實質與類型
問題,就是疑難或稱“難題”,是個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加以處理并因而感到疑難的情境。
按照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解,問題就是在給定的信息和目標狀態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問題一般包含三個基本成分:①給定: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②目標:關于構成問題結論的描述,即問題要求的**或目標狀態。問題解決就是要把問題的給定狀態轉換成目標狀態。③障礙:正確的解決方法不是直接顯而易見的,必須間接通過一定的認知操作才能改變給定狀態,逐漸達到目標狀態。根據問題的明確程度可分為界定清晰的問題和界定含糊的問題。界定清晰的問題指給定的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狀態都很明確的問題。這類問題較易解決,心理學往往采用這類問題來研究解決問題的規律和策略;界定含糊的問題指給定的條件或目標沒有清楚說明或對兩者都沒有規定的問題。這類問題較難解決,往往需要創造性思維。
2.目的指向性
問題解決活動必須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動,它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沒有明確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3.操作序列性
問題解決需要運用高級規則,進行信息的重組。只包括一個心理步驟、只需要簡單的記憶提取的活動,雖有明確的目的性,但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4.認知操作性
問題解決的活動必須有認知成分的參與,它的活動依賴于一系列的認知操作來進行。有些活動盡管有目的,且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但沒有重要的認知成分參與,主要是一種身體的活動,也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有兩種類型:一是常規性問題解決,指解決的是有固定**的問題,只需使用現成的方法來解決;二是創造性問題解決,指解決的是沒有固定**的問題,是通過發展新方法、新步驟實現的。各種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都是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典范。常規性和創造性是相對的,對一些人是常規性的問題,對另一些人則是創造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