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2.理解健康、心理衛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術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3.掌握有效地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學習行為、戀愛與性、擇業與求職等問題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的方法,以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采取的對策。
第一節 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的內容。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當一個人身體、心理都處于良好狀態時,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兩層涵義:其一是無心理疾??;其二,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順應環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盁o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及行為異常情形,但正常與異常并無明顯的界限,只是在量方面的差別。“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則是從積極的、預防的角度,消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傾向。在適應的同時,努力改進環境,不斷完善自我,以促進心理健康,使心理處于一種最佳狀態。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樂于與人交往,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體中,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多于消極的態度,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分的安全感。
4.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能較好地協調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情緒穩定,他們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緒。
5.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其行為方式與年齡特征和社會角色相一致,如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其行為具有理智性和一貫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行為能始終受到意識的控制。
6.具有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即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二、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心理衛生是以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為目的的,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預防和治療心理疾??;二是促進和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衛生的最終目的,心理衛生的任務就是探討人類如何維護、保持心理健康的原則和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實質上是一個概念。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還處于未成熟期,而他們所面對的卻是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新的學習環境、學習任務,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依賴和獨立的矛盾,人際關系、戀愛、職業選擇,等等。以這種尚禾成熟的心態來面對環境的巨大變化,其心理問題會更復雜多變,更具獨特性。若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就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