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教學設計及其分類,教學目標及其分類,教學媒體的類型。
2.理解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媒體等術語,教學設計的內容及要求,不同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基本結構和各自的優缺點。
3.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科學地陳述教學目標和分析教學任務。
4.以實例分析影響教學媒體選擇的主要因素。
第一節 教學設計及其系統觀
一、教學設計及其類型
(一)教學設計的涵義
教學設計是指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即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什么(課程內容)和怎么教(教學組織、模式選擇、媒體選用等)進行的設計。
教學設計可以由教學設計專業工作者或教學專家來進行,也可由從事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來承擔。教學設計可以由任課的教師,針對一個班級就某一內容的教學進行設計和準備,也可由各專業教研組就某門學科進行教學設計和準備,然后由某位教師執行。學校教務部門也可以對教師和教研組進行的教學設計進行協調、評估和干預,以間接地影響教學設計。
(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各門課程的目的、任務而制定的各種教學綱領性文件。教學大綱的制定要依據本學科在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的地位與作用,確定本學科在造就各種人才方面的目標和任務;要依據實現各種教學目標的需要,以綱領的形式規定各科所需要傳遞的知識、技能、策略,以及態度與品德的范圍、深度及其體系結構;還要依據學習規律,規定出教學的基本要求與進度。
(3)編選教材
教材即教科書或課本,也包括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刊、輔導材料等。教材是直接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和手段。在依據教學大綱編寫教材時,首先要制定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規格;其次要充分反映學習規律,以利各種人才的迅速造就;再次要妥善處理教材本身的內在邏輯要求與學習規律的要求,以利提高教學成效;最后要注意教材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4)制定教學成效考核的辦法
教學成效的考核,在于了解學生的學業成績,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狀態,并對今后的教學活動進行調整。
2.微觀設計
微觀的教學設計是確定教學活動的計劃以解決教學的短近期規劃問題。這是針對一個課題或單元進行的,主要包括六個步驟:
①確定教學目標,即確定教學結束時所要達到的狀態;
②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態,即了解學生原有水平;
③制定教學程序計劃,包括安排教學過程、內容,確定教學的組織形式,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及傳遞經驗的媒體;
④進行教學活動,即執行教學程序計劃;
⑤確定教學成效考核的內容及方式,以確切了解教學的實際效果;
⑥對教學成效作出確切的評價,對教學是否需要繼續作出判斷。
六個步驟在教學的動態結構中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連續步驟。其中確定教學目標與了解學生已有準備狀態是制定教學程序計劃的前提;教學程序計劃是改變學生原有狀態,實現教學目標的規劃;教學活動是教學程序計劃的執行過程,即實際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考核與評定是對教學活動成效的客觀鑒定,是對教學活動計劃是否完成及是否需要修改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