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圍繞互聯網金融是否需要監管及該如何監管的爭執與困惑,傳統金融界和互聯網金融界紛紛調動各自資源展開新一輪輿論大戰。由于求勝心切,雙方在正常討論之外,均抬出各自代表人物,說了不少不利于營造金融創新市場生態的“狠話”。
【解析】
時至今日,不僅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已大步涉足互聯 網金融,傳統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險、信托等同樣不甘落后。更有甚者,眾多地方國企、民企乃至央企,均已出資參股互聯網金融業務。經粗略計算,有形或雛形初顯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乃至衍生業務已不下40余種。這足以說明,互聯網金融肯定是個不可遏制的、品種繁多的創新領域。
各地政府也紛紛把扶持互聯網金融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承載平臺,紛紛頒行地方版扶持政策和管理規范,譬如《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搶先落地就頗說明問題。
要使互聯網金融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繁花似錦的百草園,從建園之初就得引入必需的園藝師,為互聯網金融的幼苗施肥、打藥、澆水、除草、剪枝、嫁接等等,而所有這些措施,就是對互聯網金融作適度監管。
當前,作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是摒棄 “一山難容二虎”的排他性思維方式,清醒看到互聯網金融的成長不是對傳統金融的徹底排斥,更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對傳統金融的信息化嫁接,以包容的認識論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合適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