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國家疆界的產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其突出表現為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等領域的發展上。然而,由于經濟全球化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會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但經濟全球化也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世界貧富差距的拉大、金融風險加大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沖擊等方面。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特別是當發達國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時,問題就更嚴重。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并行不悖的。區域經濟集團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是指地理上毗鄰的若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合作、經濟聯合和經濟融合的一種趨勢。區域經濟集團化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全球化,但其本身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經濟活動國際化和國際經濟競爭加劇的產物。各國或地區為了在世界經濟中加強自己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占據有利地位,借助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行區域間經濟聯合,區域集團化組織內部的合作及其之間的合作促進世界經濟進一步向全球化方向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著重大影響,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積極的方面主要表現在:(1)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這有助于各國經濟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經濟全球化使生產網絡化體系逐步形成,投資外象化現象日益凸現。這有助于推動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3)經濟全球化使貿易自由化的范圍、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以最快的速度擴大和推進。這有助于推動各國加入世界經濟大循環,改革貿易和金融體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取勝。(4)經濟全球化使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消極的方面主要表現在:(1)經濟全球化把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消極功能擴展到世界范圍,造成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動和經濟危機爆發的世界性。(2)經濟全球化把資本主義追求最高利潤率的動機和目的擴展到世界范圍,使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3)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擴展到世界范圍,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新的經濟霸權的威脅,損害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的正常發展。(4)經濟全球化把一國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極分化擴展到世界范圍,使一些國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貧窮化。
三、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持續增長,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必然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影響,機遇與挑戰同在。
經濟全球化具有技術擴散效應、示范效應、學習效應以及規模經濟效應,應為我們所利用;當前有利的國際政治形勢為我們提供了經濟發展的空間;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我國較成熟的一般制造業向外發展和引進成熟的先進技術;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發達國家的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國吸引外資;我國有廣闊的市場而且需求結構、層次不斷提升。這些都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使我們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要時刻加強防范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風險。國內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農業與農村經濟,就業問題等在相當長時期內存在,這些問題解決的程度,既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也關系到我國抗擊外部沖擊的能力。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的對策只能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通過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各種挑戰。
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遭遇的貿易挑戰(重點)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發展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但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有關問題卻遲遲不能得到根本解決,歐盟、美國、日本以各種理由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貿易摩擦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嚴重障礙,并對中國相關產業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
近期中國對外貿易摩擦呈現五大特點:發展中國家不斷出現的摩擦新熱點使中國應對工作復雜化;國外對中國貿易進行限制的手段和規則日趨嚴厲;貿易摩擦波及中國政策和體制層面的深層次問題;貿易摩擦對中國就業和產業發展影響嚴重;由于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不斷拉大,中美貿易摩擦有引發貿易戰的危險,比較尖銳的摩擦07年已有兩起:3月30日美國對中國的銅板紙產品征收臨時反補貼稅;4月10日,美國就中國音像制品問題和知識產權貿易壁壘兩個議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啟動爭端解決機制。
五、我國應如何盡量減少對外貿易摩擦
我國除堅持按照國際規則,積極維權外,還應從長遠著眼,加快相關的調整以減少摩擦或減輕摩擦的影響,特別是要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以應對趨于強化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表現。同時,應把擴大內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系的基本準則。
六、如何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應對入世后的各種挑戰(重點)
堅定不移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的一條基本方針。但是在逐漸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關注開放帶來的風險,必須逐步改變單純的“吸引外資、出口產品”的開放模式,鼓勵本國投資者“走出去”,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競爭;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競爭能力;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經濟增長的著力點放到國內市場上來,充分注重國內市場潛力的挖掘和開拓;必須遵循世界貿易規則,通過對話解決爭端。目前中美開啟的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就是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的有益嘗試。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領域的戰略性對話,是中美現有磋商機制中級別最高的一個,該對話一年兩次,輪流在兩國首都進行。其目的是加強兩國就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經濟問題的溝通協調,以增長互信,加強合作,目前已進行了兩輪對話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