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等教育的認知學習論基礎
主體的認知過程在復雜學習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學習并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學習并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于他從記憶中抽取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
一、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一發現說或認知一結構論。
(一)認知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
學習的本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知識體系。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給經驗中的規律以意義和組織,并形成一個模式。認知結構就是編碼系統,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目”。學習就是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一切知識都是按編碼系統排列和組織的。這種各部分存在聯系的知識,使人能夠超越給定的信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當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東西,以便他們“發現”自己的編碼系統。
學習理論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規定性的,它只說明實際情況怎樣。教學理論是約定俗成的,是一種規范化的理論,它闡明有關獲得知識與技能形成最有效的方法和規則。
1.教學的目的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不論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基本結構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態度和方法。當學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門學科的結構,他們就會把該學科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
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就容易記憶學科知識,就能促進學習遷移,促進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并可提高學習興趣。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1)動機原則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內在的學習愿望,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動力。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求知欲)、勝任內驅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內驅力(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這三種基本的內在動機都具有自我獎勵的作用,其效應不是短暫的而是持久的。
(2)結構原則 為了使學習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結構,教師必須采取最佳的知識結構進行傳授。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動作表象是借助動作進行學習,無須語言的幫助;圖像表象是借助表象進行學習,以感知材料為基礎;符號表象是借助語言進行學習,經驗一旦轉化為語言,邏輯推導便能進行。選用哪一種呈現方式,需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科課題的性質而定。
(3)程序原則 教學就是引導學習者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陳述問題或知識的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和遷移的能力。每門學科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對所有的學習者都適用的唯一的程序。在特定的條件下,任何具體的程序總是取決于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過去所學習的知識、智力發展的水平、材料的性質及個別的差異等。
(4)強化原則 教學規定適當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重要的一環。知道強化結果應恰好在學生評估自己作業的那個時刻。為了促進大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發展,教師首先必須全面深人地分析教材,明確學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引導學生加深對教材結構的理解。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結構的過程中,首先應注意教學本身應有新異性,同時跨度應適當,其難度不能過高或過低,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勝任感;其次,應根據大學生的經驗水平、年齡特點和材料性質,選取靈活的教學程序和結構方式來組織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同時,應注意提供有助于學生矯正和提高的反饋信息,并教育學生進行自我反饋,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