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微波爐、牛奶、魚腥草致癌,西瓜打針、無根豆芽有毒時令蔬菜無辜躺槍,蝦蟹雞等肉類食品變種變異等網絡謠言四起,這幾乎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在朋友圈以及一些媒體上頻頻流傳的新聞。
包括人民日報,人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曾多次刊發調查報告,第一時間對網上曝出的食品安全謠言科學求證,消除誤解和恐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在2017年4月連續發布4批20類食品藥品謠言匯總,這20個食品藥品謠言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部分謠言在網絡上仍“余威未減”。
預測題目:豬肉鉤蟲水煮不爛,感染SB250病毒死亡,紅皮雞蛋更有營養......,“舌尖上的謠言”在網絡,朋友圈傳播,似乎吃什么都不安全了。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食品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特別是以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為主要傳播載體的謠言此起彼伏,特別是與“吃”有關的話題,更成為網上謠言的高發區區。類似魚腥草致癌,西瓜打針、無根豆芽有毒、快餐企業培育四個翅膀的雞”等流言不時發作。
這些彌漫在生活中的謠言不僅引起群眾的巨大恐慌,不敢吃,不能吃,也影響了食品企業的聲譽,對食品企業造成損失,使其在組織生產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應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一個產業的發展,比如橘子生蛆影響了當年的橘子銷售。
這些問題的發生我認為:第一、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不夠,無法通過自身的知識對眾說紛紜的食品小知識進行辨別,只能一味的迷信專家,信謠傳謠。第二、平臺的管理力度仍舊不夠,對于一些謠言的傳播微博,微信等平臺沒有辦法及時處理,往往是傳播范圍極廣時才能發現并解決,而此時往往謠言已經形成;第三、從政府層面來說,對于食品安全的知識普及,以及打擊謠言的力度都還不夠,不能夠形成有效地震懾,也給了這些公眾號可趁之機。當然這件事情更深層次的反映了當前我國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的焦慮,不能對我國的食品安全抱之以信任。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對于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我們既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也要有持之以恒,不給犯罪留機會的毅力。我們的民眾要加強自身的辨別意識,不能輕信謠言,必要時可以向社區進行詢問。我們的政府也要主動發力,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主動武裝國民的頭腦,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嚴厲打擊此類傳謠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加強我國的食品安全建設,用一個無公害,綠色,有機,健康的食品安全環境緩解群眾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