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規的方式進行。根據正在實施的“中疏外擴、上山建城”發展戰略,延安市將通過“削山、填溝、造地、建城”,將用10年時間,最終將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區建設面積,在城市周邊的溝壑地帶建造一個兩倍于目前城區的新城。對于“削山建城”,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規模也在不斷擴張,加之18億畝耕地紅線的劃定,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緊張。地處丘陵地帶的城市,“削山建城”無疑成了解決用地緊張的重要辦法之一,延安就是基于這種考慮。顯然,“向山要地”既拓展了發展空間,又繞開了國家土地紅線的限制,可謂一舉兩得。但是,騰挪發展空間是否真的需要“愚公移山”值得商榷,城市大規模“削山建城”的負面效應更加不容忽視。
人為的違反自然規律的削山造城運動,可以說是長期以來一些地方領導人好大喜功、以大為美、搞政績工程思維定勢形成的結果,也是與科學發展觀格格不入的違反自然規律的一種短期行為沖動,其后患無窮。大規模“削山造城”一方面會破壞原有地質地貌,使山體、水系遭受重創,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還可能會造成地基沉降的惡果。另一方面,開山造城,機器轟鳴,整個城市烏煙瘴氣,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很可能不升反降,并且這些項目動則上千億元的投資,其經濟風險亦不容小覷。
一言以蔽之,政府斥資千億“削山建城”聽起來很美,但是無論是算生態賬,還是經濟賬、民生賬,都不劃算。政府以破壞生態環境,透支民生未來為代價,轟轟烈烈地“削山建城”,即便能擴大城市規模,拉升GDP數據,給官員積累政績資本,也是一筆賠本的買賣。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底線,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建設投資與財政能力相匹配,加強論證,循序漸進,只有這樣才能走上健康綠色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