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7年1月,教育部下發通知,對藝術類、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保送生等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進一步規范。其中,對2017年秋季及以后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將取消省級優秀學生保送資格條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招生。
高考保送的“瘦身”之舉,并非只是對“省級優秀學生”。根據教育部要求,今年還進一步明確,公安英烈子女按有關規定只能保送至公安類院校,有關外國語中學推薦保送生限額也將逐步減少。這些積極的努力,讓公眾對高考公平有了更多的期待。
【解析】
近年來,因保送生推選中“軟指標”引發的暗箱操作、腐敗等問題,不僅影響了高考公平,也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種種現象表明,一旦缺乏有效監督,一項用意良好的制度往往會在運行中被扭曲,甚至淪為利益輸送的便捷管道。特別是,具體到學校與社會的復雜互動關系,教育部門很難有抵擋之力,其結果也只能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閉合型、壟斷性分配。而“保送”標準、尺度的難以客觀量化,也往往很容易被人為操弄。
高考是考生公平競爭的舞臺,公平公正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給保送“瘦身”,就是在為公平“加分”,讓真才實學者脫穎而出。高考牽扯到的不僅是考生的教育權利,更有全社會的公平公正關切。不是說不能進行選才方式的探索,但相關制度的設計理應實現動態監控,及時調整。唯其以積極的姿態,及時回應民意,方才有可能在實現高考公平的同時,營造一個讓不同人才脫穎而出的寬松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