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自2017年正月初二于央視一套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昨日落下了帷幕,來自復旦附中的才女武藝姝奪下冠軍。雖然賽事暫告段落,然而其引發的探討卻遠未結束。這檔在去年首播時曾被視為收視黑馬的節目在這個春節期間以刷屏之勢席卷各大媒體,給觀眾們帶來了眾多期待。
【解析】
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著自己的受眾,其關鍵就在于有沒有人去做傳播工作,能不能創新傳播形式,做到既有意義又有意思。中國的古詩文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它不僅是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寶庫,更是語言的寶庫。眾所周知古代經典的詩詞、散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數千年的歷史。
令人汗顏的是,在這樣一個快餐時代,飽讀詩書的人少了,在網絡上吐槽爭論的人多了。專注于文化內涵的人少了,重視顏值體型的人多了。即便開卷有益,帶著功利目的去閱讀文章的人多了,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去提升文化素養的人少了。步入書店,最顯眼的地方往往擺放著成功學、職場技巧、商業推銷等書籍,詩詞歌賦和傳統文化的書籍往往被束之高閣。
國家實施傳承發展工程,要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對于傳播機構來說,應該通過創新的手段,讓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學校開展特色傳承國學經典活動,如誦讀經典活動,使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成長,讓中華國學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