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對付技術,讓騙術在更高明的防御術面前無所遁形,甚至不攻自破。
臨近春節,攢了一年的辛苦錢,再加上單位發了年終獎、過節費,大伙兒的錢包也終于鼓了些。小心!盯上你錢包的不止有老婆、女朋友,還有各路騙子。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共有4億多人收到過詐騙信息,上當的不少還是高知人群。為啥?騙子也搭上了“互聯網+”,騙術越來越精準、手段越來越高超。如何防騙?需要裝備新的技術鎧甲。
反復提醒必不可少。我錢包剛被偷了,到銀行掛失補辦銀行卡,大廳里反復播放“遇到陌生人讓您轉賬匯款,不聽不信不轉賬”。真別說,人是感性動物,有時候上當受騙就是陷在某種自以為真的思維陷阱里,整個人都蒙住了。當你急匆匆地跑去銀行匯款,這時候有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一下,工作人員再反復確認一下,說不定您就醒過來了。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提醒不僅要擴大范圍,更要提升手段。有了網銀、支付寶,去銀行的少了,那么相應的網上操作頁面,也得強化這種提醒。
除了被動的自我隔離,還需要主動出擊。最為關鍵的還是要用技術對付技術,讓騙術在更高明的防御術面前丟盔棄甲。比如利用大數據,設立號碼標記提醒?,F在不少手機軟件都帶有此項功能,接到陌生電話,一看,被幾百號人標記為詐騙電話,接都不用接。還比如關鍵詞提醒,在微信里、QQ里,收到有轉賬、匯款字眼的信息,馬上就能看到提醒信息。
必須承認的是,目前我們的技術武器還很不夠,技術版本亟須升級。
在技術優化上,不妨多呼吁一些合作,特別是政府、企業、百姓三方的合作。既然有幾億人收到過詐騙信息,無論有沒有被騙,老百姓都應該有一個渠道,可以提交這些詐騙信息的來源、內容,也應當有一個機制鼓勵大伙兒參與進來;應該鼓勵企業發揮所長,將詐騙信息匯總,提煉整合詐騙大數據,將詐騙號碼、銀行賬戶、釣魚網址、行騙人群等一網打盡;政府則可以在數據庫的基礎上,實施更加精準的事前預防、事中攔截、事后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