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0.4億元!這是2015年上海稅收的總數字,也是上海稅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
在這個數字中,包括了證券交易印花稅,如果剔除這一部分,上海的稅收仍高達9886.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約11.3%。
這個數字非同尋常。1.12萬億元稅收,相當于甚至超過了一些省份的GDP;2015年,全國總稅收超11萬億元,上海的1.12萬億元約是全國的1/10;全國稅收同比增長為6.6%,上海的增速接近全國的兩倍。
值得玩味的是,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上海經濟的增速先從兩位數滑落至一位數,此后的幾年中,其經濟增速連續列全國末位。為什么在經濟增長下行之時,稅收卻會有如此高的增長呢?
納稅百強新勢力出現,新的支柱開始形成
上海公布稅收總收入時,同時公布了納稅百強榜。百強榜上,入榜門檻較2014年上升,同時,幾股新勢力開始出現,它們成為上海稅收的重要來源,成為名副其實的“納稅奶牛”。
最強勁的新勢力是金融業。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中,金融業企業占席最多,高達47席,較2014年42席增加5席,共繳納稅款956.4億元,同比增長36.8%,占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合計數的60.8%。上海市稅務局有關人士分析,上榜的金融企業呈現“三個增多”的特點:進入排名前10位的企業增多,由2014年的5席增加到7席,其中“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繼續高居榜首;其次是金融要素市場企業增多,由2014年的3席增加到5席,“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黃金交易所”首次入榜;三是銀行業全國性業務總部增多,隨著上海的金融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國有四大行和商業銀行紛紛搶灘上海,本次有7家全國性業務總部上榜,比2014年增加2席。
第二股新勢力來自工業。工業納稅百強企業中,六個重點行業工業企業占有重要地位,占59席,繳納稅收777億元,占工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合計數的44.5%,反映出上海重點工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貢獻稅收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另一個新勢力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制造業表現出加速發展態勢。一些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也榜上有名,反映出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和經濟稅源增長點的發展態勢。
此外,上海自貿試驗區板塊非常奪目。2015年在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中占53席,工業納稅百強企業中占11席。上述合計上榜64席企業中,28戶企業為涉外企業,包括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等。
百強榜單說明,上海經濟新的支柱已形成,并逐步發揮出重要作用。
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經濟發展韌性和張力提升
“羅馬不可能一天建成”,這些新勢力的出現,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近年來上海經濟不斷結構調整的結果。
時間回到10年前,上海的“納稅奶牛”可不是這些行業,而是鋼鐵、汽車、房地產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上海經濟出現了負增長,上海沒有因此止步,而是變危為機,全面推進發展模式的戰略轉型。為了實現這一轉型目標,近幾年,上海淡化了GDP,甚至在2015年直接取消了GDP增長目標。
向現代服務經濟轉型是上海發展模式的重大目標。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以為,服務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具有高效益、廣就業、強拉動、低污染等特性,是當今國際大都市的基本經濟形態。目前,上海經濟發展正在轉向現代服務經濟的軌道上。
順應目標,上海措施不斷。2009年4月,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出臺,中央有關部門與上海一道,加速了上海金融機構及市場的集聚,金融行業創新發展也在提速,這是上海金融業快速成為新支柱的重要原因。
2013年,上海自貿區建設啟動,為上海開放經濟再次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此后,上海又提出了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發展目標,為新的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創業的集聚創造了新的可能。
這些舉措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上海的“十二五”目標正變成現實: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市總從業人數比重達到60%以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
從納稅榜單看,房地產企業、傳統商業企業下降明顯。房地產企業由11席減至7席,且排名大幅下降,都位于50名以后,一定程度上說明,上海經濟對房地產依賴正在減弱。受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商業企業由29席減至24席,且名次下降較大,前十位中由3席減至1席。相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在榜單中的席位從4席增至6席。
沒有了GDP增長目標,上海卻贏得了發展的收益。這表明,堅持轉型,咬定目標不放松,雖然要付出一些短期成本和利益,但最終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韌性和張力。
降稅仍有空間,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很大
上海的GDP總額約為2.4萬億元,稅收則高達1.12萬億元,接近GDP的一半,是否是稅收過高了?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教授以為,稅收的項目不是地方能主導的,所以,不能認為上海稅收高了,是因為稅收多收了。事實上,經過營改增的試點,上海第三產業整體稅收稅率有下降。
當然,孫立堅說,在第三產業、新興產業不斷擴大時,稅收如何更好服務行業和企業,還有很大空間,需要進一步探索。如果稅負降低了,新的企業會不斷增長,表面看,稅收會降低,但是,這些新增長的企業又將成為新的稅收增長點。
普遍認為,上海稅收接近全市GDP的一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稅基擴大了,很多增長領域被低估了,有許多領域甚至可能沒有列入我們傳統的一、二、三產行業之列。而且很多領域還將有增長井噴的可能。
上海自貿區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新增長點。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自貿區新增的企業接近2萬家,這個增長速度是過去的幾倍。還有創新創業企業的增長,也是上海一個重要的增長極,表面看,這些企業還很幼小,不可能有太多的稅收,但是,它帶動了就業、消費以及相關行業的增長,它的效應是正向的。
還有針對高凈值人群的服務業,也是上海的一大增長點,而這一增長點過去是不統計在內的。比如,保姆業等,可能沒有直接的GDP數值的統計,但是,它對消費及增長都有巨大貢獻。
“上海稅收過萬億難能可貴,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戰。”孫立堅分析,“金融業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與近年來的貨幣政策等有關,但是,金融業的另一個特點是波動大,隨著股市的起伏、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金融業的風險防范顯得突出起來。要保持金融業支撐地位,上海仍需要付出許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