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以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和社會建設需求為導向。
2015年7月,浙江公布了首批41所加強應用型建設試點本科院校名單。浙江明確提出,這些高校的應用型專業將占所在院校專業數的70%以上,在應用型專業中就讀的學生將占所在學校在校生的80%以上。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同質化傾向嚴重。一些本科院校在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上脫離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設置、課程教材、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同產業發展實際、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辦學封閉化傾向突出。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推進使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而各地眾多企業又難以找到所需的大量應用技術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錯位,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其制度性根源來自現有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
因此說,要破解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實行高等教育分類改革,解決部分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問題,引導這些高校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融合發展之路,推動高等學??茖W定位、特色發展和質量提升,全面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重要意義]
當前,新一輪工業革命加速發展,我國進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刻,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迫切要求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實現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迫切需要加快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推動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就是要更好地促進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人才,更好地提升學習者的技術技能、就業質量、創業能力并奠定其長期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使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和學習者發展創造更大價值,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第一,要逐步建立政府主導,院校和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制度安排,共同討論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專業和崗位,根據需要制訂教學計劃,培養有社會責任心和職業精神、熱愛家鄉的應用型人才;
第二,地方院校要堅持“行業+區域”的培養定位,調查所在市、縣經濟、社會、文化、傳媒發展現狀,制定長遠規劃和短期目標,根據未來幾年崗位需要數量,確立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做好準確到位的服務。
第三,要搞好科學研究,允許有興趣的教師從事純理論的學術研究,同時鼓勵多數教師打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界限,把重點放在實踐性大于學術性的現實問題研究上。
第四,樹立危機意識,提升服務層次。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生源的逐年減少,高校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地方院校要有危機意識,努力踐行立足當地需要服務當地的目標宗旨,不要好高騖遠地為自己力所不及的領域培養人才,要淡化為全國服務、為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培養人才的意識。要考慮自身的能力和條件,還要依據服務的層次,滿足地方智力資源的結構特點和專業人才的需求。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高校轉向“應用型”關鍵在落實
[開頭示例]
“學科”和“專業”這兩個詞在高等教育中用得十分頻繁,卻又很難說得清楚。在許多場合,人們往往把它們混為一談,甚至“學科專業”合并成為一個詞,但在另外一些時候,又把它們對立起來。有人說要“強化學科、淡化專業”,也有人說要“強化專業、淡化學科”,如此等等,莫衷一是。只有把“學科”和“專業”等概念搞清楚,才能避免認識上的誤區,為高校的改革轉型和內涵發展尋找正確的路徑。
[結尾示例]
高校轉型發展不僅深刻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內部的重大變革,也將成為引導高校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相信,這將大大加快促進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的步伐,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加同步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