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1月,一份關于中國水安全形勢的調查,引發公眾對于中國“水困局”的關注。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國地下水超采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翻看我國水資源“家底”,水荒問題觸目驚心。
水,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態之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水荒蔓延、河湖污染、水生態惡化等問題,屢屢呈現在國人面前。地下水位下降、大湖喊渴:“水荒”成為南北共同話題。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保障水安全,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方針治水,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
——習近平
[原因分析]
當前的水困局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水量短缺,二是水質污染。
水量短缺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各行各業對水的需求量上升;二是各種水利工程導致上游來水減少;三是一些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超過了當地水資源可以供應的總量;四是水污染導致大量原本可以飲用或者使用的水不可用。
水污染的原因:一是城鎮化加快產生巨量的生活污水。與此同時,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二是工業污染。近年來隨著工業用水的亂排亂放,廢污水的排放量亦隨之增加,使得水污染嚴重;三是生產方式污染。農業、水產領域農藥、化肥、飲料的濫用,間接或者直接地進入流域和地下,對水源構成長久的危害。
[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健康之本。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保水體,興水利,除水害,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經濟安全,而且關系到生態安全。當前,治水,已經得到從上到下的廣泛重視,成為一件“國之大事”。
[參考對策]
專家認為,治理水環境刻不容緩,化解水危機需要標本兼治。
一方面,要加快水污染治理。除了污染河流的整治之外,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要盡快償還。必須大力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約用水意識。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水源地保護,建立地方政府的責任機制,強化保護的動力,設立必要限制,實施有效控排。
此外,還要逐步健全水資源保護的稅收與經濟政策,扶持壯大工業與生活污水處理產業,建立水源流域環境經濟補償機制,引導農業、水產生產轉型等,加大環境的約束力度,促進生產方式與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