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南湖,花紅柳綠。
被譽為世界園藝“奧林匹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將于4月29日在河北唐山開幕。南湖公園作為世園會園區,將以“都市與自然·鳳凰涅槃”為主題,寓意唐山在歷經大地震劫難后的浴火重生;以“時尚園藝、綠色環保、低碳生活,都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園理念,展示唐山在抗震重建、生態修復后,呈現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新形象。
“城市傷疤”蝶化為全國首批生態文化示范基地
“這里變化太大了,以前躲得遠遠的,現在每天都會進來轉轉。”唐山市路南區惠民園社區67歲的居民洪浩生是南湖發展變遷的見證者。這兩年,到南湖公園散步成了他的習慣。
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是首批“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令唐山人倍感驕傲的南湖公園,居然曾是唐山人揮之不去的“城市傷疤”。
唐山由煤而建,因煤而興。東窯、鋼廠橋、礦風井……南湖附近的公交站名至今還記錄著那段歷史。早先的南湖曾是采煤區,經百年開采形成一片采煤沉降區。1976年唐山大地震又進一步加劇了沉降區的塌陷。城市中心區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積成一座高達50多米的垃圾山。
歷史上,由于忽視環境的容納能力,煤、鐵產業的繁榮不僅造成了空氣污染,還在唐山市區中心區南部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降區,也成為近年來生態修復工作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那時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蚊蟲滿處飛。”曾在南湖邊平房居住過的洪浩生,對當時的生活環境至今記憶猶新,“環境很糟,就想著早點搬走”。
世園會成為讓采煤塌陷區居民引以自豪的“城市綠肺”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96年,唐山市把南湖采煤沉降區綜合治理列入民心工程。拆除違規建筑,搬走粉塵煤灰,清運煤矸垃圾。從此以后,唐山居民開始發現,這片廢棄地逐漸樹木成蔭。
2008年,這塊正慢慢治愈的“城市傷疤”,被正式命名為“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立項建設。植樹綠化、景觀亮化、擴湖引水……擴建后的“大南湖”增加了九湖、五島、櫻花大道、鳳凰臺、音樂噴泉等120多個景點,成為市民休閑的新去處。
“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奮戰,28平方公里的南湖中央生態公園就地誕生了。”南湖生態城管委會建設開發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洪金祥說。
南湖公園的蛻變,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范例。而世園會的舉辦,成為南湖展示生態美的難得機遇。
50多米高的垃圾山變成了綠樹繁花、登高望遠的“鳳凰臺”;大大小小的沉陷坑整合成了11.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粉煤灰排放場建成了6.2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春天的南湖如詩如畫,正成為唐山人引以自豪的“城市綠肺”和天然氧吧。
鐵腕治污、城市轉型,生態唐山呼之欲出
生態唐山建設沒有止步于此。
“我們圍繞廢氣、礦井水和廢棄物綜合利用三個主攻方向,已經形成了礦井水綜合利用、礦井水余熱回收利用、煤矸石建材和發電、瓦斯抽采發電、塌陷地生態環境治理五條產業鏈,大大提高了廢物利用率和環保效率。”開灤集團公司技術管理部副主任姚善泳說。
如今的開灤煤礦,非煤產業收入已達90%。從“以煤為主”的一元發展戰略轉向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多元發展戰略,其中的節能環保產業更是成為新亮點。
為促進城市轉型,唐山著眼長遠,實施鐵腕治污,果斷去除了一批重點“污染源”。從2013年開始,對市中心區的西郊熱電廠、國豐北區等鋼鐵、電力、商混企業,實行“搬遷改造”。同時,將其他污染嚴重的企業永久關閉。2015年,全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同比增加23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數減少30天,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率達15.8%;今年2月,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2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天,成為2013年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執行以來最好月份,退出了全國74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后10位。
世園會是唐山綠色發展的新起點,也將成為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