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10月29日, 中共全會公報允許普遍二孩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此次全會公報允許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也就是說,允許“二孩”而不是“二胎”,例如已經生育雙胞胎的夫妻就不能再次生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
上世紀70年代,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我國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進入新世紀,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出重大轉折性變化。盡管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未根本改變,但生育率低、人口老齡化、城市化率不斷上升、獨生子女家庭數量增長等人口結構性問題也正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實現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對夫婦生育至少兩個孩子),多年處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說,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年輕勞動力出現急劇萎縮,同時養老負擔加大。
全面“二孩”政策后,有人說能夠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對此你怎么看?
【解析】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對普通人而言,生育二胎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將來一個子女贍養多個老人的養老難題。不過,隨著人口流動加劇等因素影響,機構養老也正不可避免地成為許多人的養老選擇。
近年,我國不斷加大養老服務投入,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僅中央預算內投資就達108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近300億元,建成了大批養老服務設施。但是,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卻出現了奇怪現象:一邊是閑置,一邊是緊張;一床難求的同時閑置率也高。
從現在到2035年,全國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約1000萬人,到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9%,養老服務需求旺盛。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高齡、失能老人增長快、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等特點,傳統的子女照顧老人模式很難實現,這已成一個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既然兒女難以長時間照顧老人,那么,養老機構里是否能成為老年人群的生活首選呢?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一些發達城市的養老機構床位遠遠不能滿足城市養老人群的需求,排隊入住讓很多老人望洋興嘆。但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情況則剛好相反。
雖然,“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增養老床位約40萬張,但調研發現,各地都有大量養老機構床位閑置,特別是有些鄉鎮敬老院,甚至長年無人入住;有的地方,已建成的敬老院閑置無人居住,卻又在規劃建設一批鄉鎮敬老院。許多鄉村建立了互助幸福院,但由于缺乏運營資金和管理人員,大量幸福院處于閑置狀態。因此,目前養老機構空置率較高,背后凸顯的是養老機構結構性失衡問題。
另外,居家養老依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這也促成養老院床位閑置的事實。與此同時,由于目前城鄉老人一般收入都不是很高,而高檔豪華的養老院收費不低,這也大大限制了養老院的入住率。
“老有所養”是每一位老人的期盼和心聲,也是整個國家的社會性問題。解決好目前的養老問題還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方面,養老床位閑置和一床難求并存的難題,既有消費能力、服務質量、消費觀念的原因,更有缺乏規劃、盲目建設、投入低效的原因。因此,今后發展養老服務,最重要的是往精準化方向發展。針對養老床位不均衡、供需脫節的現實,合理統計和規劃養老投入,廣泛調研,讓投入更有針對性,解決掉硬件上匹配不均的問題。同時,在養老床位建設方面也要靈活多樣,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把醫養型、護理型、康復型等突出床位功能的養老機構作為今后一段時間發展重點,讓更多的養老機構都能開展醫療康復、心理咨詢、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服務,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特色養老服務需求。
另一方面,還需要積極探索多種養老模式,完善符合中國人傳統觀念的居家養老。健全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使社區能夠為居家養老提供更好地支持。
當然,除了物質上的需求,也需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慰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進而定居城市,城市間人口的流動也加快,從而產生了大量農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留守老人。對于這部分老人,也需要子女及社會主動關愛,成回家看看;社區也可以經常組織多種志愿活動,豐富老人年的晚年生活。
另外,針對農村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又普遍滯后的問題,關鍵還需要從縮短城鄉經濟差距,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上不斷努力,這也必須納入“十三五”的規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