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總有一家小食店,做的東西非常美味,深得周圍人的喜歡,慢慢也變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有一天,這家小食店關門了,“意外”突然到來,一下子讓你感到非常失落。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前一段時間在網絡上熱議的這兩家小店,那就是開在上海弄堂里的“夢花街19號餛飩店”和“阿大蔥油餅店”,這兩家廣受歡迎的小食店,因為經營地點為居住房屋無法辦理證照,去年被先后關停。
事情過去一段時間了,前幾天,李克強總理在上海主持召開了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總理就提到了這兩家小食店。這顯然也與座談會的主題相關,李克強借這兩家小食店的命運道出了監管的一個大課題:監管不是冷漠的,也是要有溫度的,要善待扶持草根創業者,關注兩家小食店的命運,實際上就是關注草根的命運。
【熱點評析】
草根創業者的處境最突出的特點,一方面草根是創業的主力,或者說解決就業問題主要就是解決草根的出路;另一方面,草根處于監管的第一線,因為草根創業多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草根的命運又能為老百姓所直接感受到。 可以說,對草根創業的態度就是衡量一個政府監管底色的最直觀也最明顯的指標。 有必要澄清的是,自從“雙創”戰略提出來以后,對于“大眾創業”大家的異議不多,但對于“萬眾創新”則有一些不同看法,比如認為創新是少數人的事情,不可能是“萬眾”。 此種說法大謬不然。如果說創新是指科學和科技,那當然可能和草根關系不大了,但“雙創”里面的創新,還包括非常重要的商業創新,也就是新產品的想法,前提是洞察或者預見消費者的喜好。同樣是一碗混沌或者一張蔥油餅,不同的店、不同的人做出來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述兩家小食店,能形成那么好的口碑,不正是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嗎?這不就是一種商業創新嗎?而這種商業創新恰恰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長時間和消費者互動,挖掘消費者喜好,并且改進產品才能實現。 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在研究19世紀初英美經濟騰飛的歷史后發現,當時并沒有太多新的科學發現,取而代之的是商業領域的創新不斷涌現,商人不斷創造、開發出新的產品,“這種自下而上的大眾創新,對于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至關重要。” 而冷漠的監管不僅剝奪了消費者口中的美味,更是打斷了商業創新的步伐。這當然就不是小問題了,引起總理的牽掛和關注也就不奇怪了。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法不責眾,政府強調要嚴格執法,并且提出要為勇敢執法者撐腰和維權,這當然無可厚非,社會的運作必須要有秩序。但正如前述兩家小食店例子說明的,我們是可以也應該找到更好的監管方法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不去解決真實存在的兩難,而只是唯“規定”是從,其實這也是一種懶政。對于廣大的草根創業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有溫度的監管。就像李克強總理說的,我們的有關部門在嚴格執行監管的同時,也應該認真考慮下如何“優化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