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5分鐘就能搞到上千條銀行卡信息,而且密碼大部分正確!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一條盜取銀行卡信息的黑色產業鏈。其中“下料人”“洗料人”等分工之明確,架設偽基站、攔截驗證碼等技術之“高級”,令人咋舌。“卡在身上,錢莫名其妙地被轉走了”,把公眾嚇出一身冷汗。
【標準表述】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顯示,去年因個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經濟損失1000元以上的,就有大約4500萬網民。不僅如此,個人信息被盜還會帶來無窮麻煩和心理陰影。比如陜西一名男子,因遭人冒用身份,“被吸毒”長達10年,出行住店處處受限;再如,濟南20多萬條嬰幼兒信息被泄,地址精確到小區門牌號,讓家長“一想到黑手可能伸向孩子就不寒而栗”。
從源頭來看,許多手機APP未經授權采集用戶信息,有些經營機構罔顧法律買賣用戶數據,更為可怕的是“內鬼”,在警方查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電信公司人員,也有快遞公司、銀行、醫院、學校、工商局的工作人員。信息安全問題涉及面之廣、黑色產業鏈條之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具體措施】
首先,要加強個人數據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泄露和出賣個人數據行為。
其次,加快相關法律條例的研究跟進、系統配套,加強相關部門的“握指成拳”協調共治。
最后,進一步明確運營商、銀行、電商等的權責,提高對信息泄密者的處罰成本,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展開依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