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近日,一篇題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占領”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
【熱點預測】
隨著微信朋友圈中“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的逐漸火爆,一位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甚至有人提出要退出朋友圈的想法。對此現象,你怎么看?
【解析】
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工具,在最初出現在人們面前時,由于其獨特的功能、方便的操作等優點而逐漸被大家接受并很快火爆起來。微信朋友圈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發表觀點、發泄情緒、表達情感的“第三空間”,逐漸成為一個非功利性的社會互動平臺,甚至構建了某種意義上的精神家園。
然而,隨著朋友圈的發展,在一個功利和算計盛行的時代里,朋友圈難免也會成為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舞臺。一方面,朋友圈里的“朋友”越來越雜,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僅有基于情感關系的親朋好友,還有基于工作關系的同時,甚至還會有基于利益關系的客戶、商家等。另一方面,朋友圈的功能被不斷拓展,朋友圈逐漸成為一個名利場。不論是形形色色的微商、代購,還是五花八門的拉票,抑或是見怪不怪的索要點贊,朋友圈建構的社會關系網絡,也逐漸成為人脈和社會資本,能夠為他人帶來切實的收益和好處。
這種對朋友圈進行利益變現的做法,難免會讓朋友圈充滿了工具理性的味道。而生活謠言、偽科學、心靈雞湯的泛濫,也讓朋友圈越來越缺乏品質。這些利用公眾的經驗盲點、知識盲點、邏輯缺陷和情感需要的做法,讓無效信息充斥朋友圈,降低了人們的閱讀體驗。
其實,在這個多元時代的社會里,微信朋友圈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一些不良的社會心態,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微信朋友圈作為一個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公共性的特殊社交平臺,它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就一個讓人舒適而不是逃避的“干凈屏幕”。因此,建立朋友圈的表達規則、提升媒介素養、建立管理規則,都是勢在必行的治理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