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如何在新常態中保持平穩的發展?經濟工作的抓手是什么?剛剛過去的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出妙解是,通過“雙引擎”促進“雙中高”。
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民智民力,增進大眾福祉,實現人生價值,推動社會縱向流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短板”,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加大投融資、價格體制改革,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要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評價,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把經濟增速目標放緩至“中高速”,將發展目標升級為“中高端”,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是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題目預測】
有人說,“雙引擎”和“雙中高”,這兩個詞會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對此,你怎么看?
【解讀】
我國經濟過去以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的發展模式換取了高速度和低效率的結果,使經濟在未來中長期發展過程中面臨資源、投資、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挑戰。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不得不及時作出新調整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通過“雙引擎”促進“雙中高”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保持平穩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把經濟增速目標放緩至“中高速”,將發展目標升級為“中高端”,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是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由于我們經濟體量很大,每年7%左右的增長,GDP年度增量也達到8000多億美元,合人民幣48000多億元,這個數字差不多相當于1996年全年GDP總額。跟以前相比,現在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它的內容、質量、效益、結構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樸素和深刻的道理。我們自身回旋空間比較大,韌性也比較強,中國的經濟“列車”,速度是放緩了,但不是失速。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民智民力,增進大眾福祉,實現人生價值,推動社會縱向流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短板”,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加大投融資、價格體制改革,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要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想要實現以“雙引擎”促進“雙中高”,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需要我們貫徹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這兩方面的具體內容。例如一方面,為打造新引擎我們可以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另一方面為了給改造傳統引擎提供保障我們可以通過政府之手提升服務業的發展,抓住老百姓的核心關切,圍繞推進服務業的發展,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例如強化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部署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作用。
總而言之,以“雙引擎”促進“雙中高”是我國針對特殊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戰略性舉措,是我國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