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種名義的網上募捐活動在網絡社區風生水起,求助帖、微博微信勸募、淘寶義賣等活動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但同時也引發諸多的爭議。網絡上曝光了一個在網上冒充有困難需要援助籌款的人,該網友通過發布虛假信息博取大家的同情而達到籌款目的,對于這個事件,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隨著互聯網快的速普及,越來越多個人繞過傳統募捐渠道,自行在網上募款,以求獲得救助。當然,這種方式利于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公益事業中,給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是,通過“騙捐”的方式來獲得網友同情的行為,消費的是社會大眾的善意和信任,傷害的是公眾的愛心,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堅決抵制。
網絡“騙捐”事件的發生,與個人誠信缺失及道德意識偏低有關,一些人為了謀取私利而放棄誠實做人的根本,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惜通過發布虛假信息的方式來騙取廣大網友的同情。再加上網絡傳播虛擬性、快速性、范圍大等特點,給一些人提供了利用“網絡身份虛擬”盲點,實施騙捐的機會。
當然,這也與當前我國相關法律的不完善、監管不嚴脫不了干系。目前我國尚無法律對網絡募捐作出明確規范,更沒有關于網絡騙捐的具體處罰范疇。另外,對于網絡募捐的開展、募捐組織及個人應具備的資質、募捐款項的使用及審計等,也都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涉及。而在《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對于個人是否可以通過網絡開展募捐也沒有明文規定。法律層面的缺失,也間接助長了網絡騙捐的行為。最后,一些網友對于網絡上那些缺乏權威出處,來路不明的消息沒有保持足夠的警惕,甚至偏聽偏信,盲目轉發,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甚至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更惡劣的社會影響。
因此,當務之急,政府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民間組織或者個人的行為。對于網絡勸捐、募捐的主體資格相關部門要設置必要的門檻,給予合乎條件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定性,保證募捐活動信息能及時公開;對于在網絡上發布虛假求助信息的個人,應當設置罰款、通報、入刑等適情而定的處罰細節,用法律約束部分網友的不法行為,給善心善意的行為以法律保障;另外,對于廣大普通網友來說,在復雜的網絡信息面前,要保持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避免盲目轉發給不懷好意的人提供可乘之機,而應通過自己的明辨是非讓真正有困難的人得到切實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