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公開叫賣一號百元,春節后醫院號販子又“上班”。春節剛過,剛剛遭重拳打擊的醫院號販子死灰復燃。北大口腔醫院、同仁醫院、北京婦產醫院……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發現,號販子們準點“上班”了,而且明目張膽,不避保安。不少醫院的號販子甚至分工明確,有的在門口招攬“生意”,有的則組織人手在院內排隊,形成了販號“流水線”。(2月16日《工人日報》)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錢江晚報劉雪松:北京衛計委的“八條措施”,是在東北姑娘怒斥北京號販子之后的2月6日推出的,這對于安撫人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從春節之后“準點上班”的號販子來看,你已經很難分清這究竟是職能部門又被號販子們玩了一把,還是職能部門又玩了一張頭痛治頭的貼膏藥游戲。北京各大醫院門口的號販子,就這么幾個地兒,就這么個沒多大的事兒,北京相關部門真想治,能有多難?相對于朝陽群眾面對明星藏著掖著的吸毒總能捷報頻傳,北京職能部門對于明目張膽的號販子無能為力,這種治理效果,把它推給所謂的難度,誰信?
當職能部門把號販子現象埋怨成外地人看病都往北京擠、當所謂的專家們無視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而寄希望于鏡中花式的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當號販子猖獗時只有北京衛計委一個職能部門推出“八條措施”來單打獨斗,號販子這張牛皮癬,從“八條措施”出臺的那天起,就注定會粘在這個稻草人身上了。
@人民網喬志峰:春節剛過,當有人還沒有從“節日綜合癥”中擺脫出來的時候,號販子們就已經意氣風發地“上崗”了。號販子這么“敬業”,或許是因為他們心存僥幸,過于“賊大膽”??墒牵栘溩右呀洝吧习唷绷?,醫院保安不管,醫療監管等部門為何也沒有及時出手制止?難道他們至今還沉浸在“過年的氣氛中”?媒體能暗訪到的問題,相關部門不可能看不到、查不出。什么事情都要靠老百姓去怒斥、靠媒體去曝光,到底誰該難堪?
某些醫療機構乃至整個醫療領域存在的問題到底嚴重到什么程度、普遍到什么程度,略有常識者想必都心知肚明。而某些痼疾在養成、泛濫的過程中,如果說不存在監管部門失職失責的問題,顯然也是不符合常識的。以筆者之見,要根除醫療領域的亂象,必須讓監管部門好好“治治病”。
@中國政府網司馬童:號販子又“上班”,搭準了什么“脈”?從監管角度來說,自然是精力有限,管不勝管。以“姑娘怒斥號販子”事件為例,在輿情發酵推高關注之時,北京市衛計委表態對號販子“零容忍”,國家衛計委要求認真調查,北京警方一個早晨便在廣安門中醫院抓了7個號販子等等,也只是片刻“打雷”的治標之舉。畢竟,現實語境下,警方也好,保安也罷,似乎不太可能長時間圍著號販子打轉轉。因而,等到熱點降溫、風頭過去,號販子們重操舊業、陸續“上班”,大概也早成為一種經驗和慣例了。
加強監管,說來容易做來難。放開價格,顯然也不可行。但這并不是說,對于號販子旁若無人地販號牟利就只能“憤然歸憤然,解藥實難覓”,或者“打壓一陣子,雨過地皮濕”。在以前,許多人除了想到加大執法力度、完全實名掛號等建議,也許真的沒啥高招妙策了。不過,時至今日,在“互聯網+”大潮下,人們隱隱感覺到,現實社會的有些“老大難”問題,解決起來貌似也不再“難于上青天”了?!盎ヂ摼W+”的深入發展,或許為更科學合理、更精準到位的監管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讓那種利用信息不對等、流程不嚴密、價格不透明而滋生的坑人營生“壽終正寢”。
@北京日報:大家肯定還記得,就在春節前,一則女患者怒斥號販子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引發眾多患者強烈共鳴。緊跟著,醫院、公安等相關部門打出“組合拳”:門診樓里多了監管人員,大門口多了頻頻巡查的便衣警察、責任落實的保安,一時間號販子銷聲匿跡,患者一片叫好。而如今,僅僅相隔數天,故態復萌。原因何在?明擺著,松懈了。這樣治而復亂的情況已出現多次了,癥結就在于不能常抓不懈。誠然,號販子的出現有著更深層的原因,徹底解決確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年前重拳治理的效果已經充分說明,管與不管大不相同。這不同,不僅體現在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效果上,更反映在老百姓心里。是只管了眼下一時,還是管得長遠,患者心里有桿秤。
@紅網郭元鵬:醫院的號販子真夠猖狂的,春節剛過完,他們又開始“上班”了。需要追問的是,對于“號販子上班了”,發現的人為何又是記者?發現“號販子上班”了的原本應該是監管部門。春節前夕,由于受到了巨大輿論壓力,北京衛生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北京市警方也加大了打擊力度。結果怎樣?當時的效果還是不錯的,雖然并沒有終結號販子現象,也有很大好轉。在號販子卷土從來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問題?這拷問的其實是監管部門查處號販子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
有沒有監管是不同的。當初的嚴厲查處,已經收到了效果。而如見的“號販子上班了”則暴露出了監管部門的一陣風監管現象。當初嚴打號販子本來就是被媒體逼到了墻角之下的不得不為,當時間慢慢推移之后,監管部門就又在水到渠成中退避三舍了。推一推動一動的監管背后,是不是也隱藏著某些問題?這還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嚴打賣號行為不能只把眼睛盯著號販子,而是要揪出號販子背后的那一幫子唯利是圖的人。打擊總是蜻蜓點水,才有了“號販子上班了”的悲催。
解析:大家猶記得一段“東北女孩怒斥號販子”的視頻,由于受到了巨大輿論壓力,北京衛生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衛計委還出臺了“八條措施”,一時間,號販子是銷聲匿跡了,北京各大醫院恢復了難得的清靜。然而僅僅過了一個春節,他們又“準點上班”了,而且是明目張膽、毫不避諱地上著班兒。這也正應了人們的擔憂,這種“一陣風”似的重拳打擊根本無法對號販子群體形成有效震懾,更別提讓他們銷聲匿跡了。一邊是苦苦排隊拿不到號的患者,一邊是號販子的“手到擒來”,什么時候是個頭?而相對于號販子的“敬業”,醫院工作人員的表現令人不敢恭維。號販子“明目張膽,不避保安”,是因為保安不負責任,還是真如患者反映的那樣,存在“內外勾結、沆瀣一氣”的現象?不管怎樣,號販子能夠“產業化”,其背后必定存在某種貓膩。
想要打擊“號販子”就必須實現整治和防治的有效結合,堵塞就診號管理漏洞,首先要從醫院自身做起,要成立就診號管理職責部門,配套專職人員、專業設施,拉起就診號管理的“紅線”。當然,徹底解決號販子并非一夕之功,相關部門必須做到監管常態化,才能還百姓以良好的就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