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10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這是我國水土流失防治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部規劃是我國首部獲得批復的國家級水土保持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藍圖和重要依據,也是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的行動指南。
【標準表述】
[現狀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廣量大,侵蝕嚴重。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0.72%。同時,大規模開發建設導致的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仍十分突出。嚴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國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威脅國家生態安全、飲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制約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發展目標]
一是注重體現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土保持的新要求;
二是注重貫徹水土保持法的相關規定;
三是注重反映水土保持實踐的新成果和新經驗;
四是注重運用最新普查成果和數據,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
五是注重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
六是注重同國家有關規劃相協調。
[綜合分析]
人類必須善待和愛護大自然,如此大自然方可生產更多的糧食等產品,讓人們生存和發展得更好;反之虐待大自然,像上世紀大煉鋼鐵時大量砍伐森林,片面地“以糧為綱”、“人定勝天”之類的改陡坡為梯田等違反客觀規律的愚蠢行為,必將導致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緊張,造成水土流失等現象,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如此對抗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懲罰,窮山惡水會讓人們的生存成為問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參考對策]
專家認為:
一是預防保護。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以維護和增強水土保持功能為原則,在我國所有陸地實施全面預防保護,對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水蝕風蝕交錯區實施重點預防,加強封育保護和封禁管護,實施嚴格的生產建設項目和活動管制,堅決保護原生態、原地貌植被,禁止過度放牧、無序采礦、毀林開荒和開墾草地等行為,從源頭上嚴控人為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二是綜合治理。堅持“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在水土流失地區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在重要水源地積極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在坡耕地相對集中區域及侵蝕溝相對密集區域開展專項綜合治理。加強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綜合治理“保生存、保水源、保安全、保生態”的作用,改善山丘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是綜合監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監督管理、動態監測和能力建設,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及社會管理能力。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的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實現動態實時監控,提高監管效能。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水土流失治理必求全勝
水土流失防治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開頭示例]
正是桃紅柳綠時節,中國大地綠意蔥蘢,生機勃發。全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也如火如荼中,水土流失治理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才能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最終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結尾示例]
水土保持是利在千秋的事業,要科學發展就必須做好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尊重和善待大自然,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人地關系才能平衡和諧,進而尋找出更有效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實現國家的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