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網校授課:>>>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背景鏈接】
民政部近日出臺《關于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這是中央探索將農民工市民化的第一個全局性的、專門性政策文件。意見指出,按照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將涉及農民工切身利益的勞動就業、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優撫救濟、社區教育、社會救助、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社區服務項目逐步向農民工覆蓋。
農民工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目前,1億多進城農民工廣泛分布于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已經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體制性障礙、城鄉利益沖突以及農民工知識技能不足等原因,農民工一直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是沒有真正成為融入城市社會的城市居民。農民工城市融入是城市化的重要環節。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當前,我國外出農民工有1.64億人,其中約六成是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流動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中的大多數雖然戶籍在農村,但長期在城市就業,在社區生活,既是社區建設的參與者,也是社區建設的受益者,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希望能夠像當地居民一樣參與社區管理,享有社區服務。發揮好社區的社會融合功能,組織動員社區各方面力量為農民工提供幫助和服務,改善農民工生活環境和條件,鼓勵農民工積極參與社區自治,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和睦相處,盡早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必須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和統籌城鄉發展、有序推進城鎮化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城市社區建設成為開放包容、文明和諧的新型社區,讓農民工同城市居民一道共享我國改革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成果。
第一,收入水平難以明顯提高。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文化水平和技術技能方面處于劣勢,職業層次偏重體力付出,大多從事對技術要求不高的職業或者傳統的建筑行業的工作,對新興的技術掌握甚少,缺乏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因而無法滿足市場對高級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只能在低級勞動力市場徘徊,收入水平難以提高。
第二,沒有穩定的居住地。絕大多數農民工家庭聚居在房租低廉的城鄉結合部地區,且居住地不穩定。
第三,制度性障礙依然存在。目前,城鄉一體化政策和制度尚未真正落實,受戶籍制度、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外來農民工及其家庭還不能與戶籍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特別是,當他們遭遇工傷、失業、疾病、年老、貧困等生活風險時,無法得到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援助和保護。
第四,城市歸屬感低。由于農民工在職業、居住條件等經濟層面上處于明顯劣勢地位,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社會層面與城市人接觸、交往的困難,而交往、接觸的困難又直接阻礙了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價值認同觀念的形成,造成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低。
措施:
第一,逐步消除制度障礙,促進農民工家庭城市融入。
一是要逐步將子女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與戶籍剝離。二是推行居住證制度,將居住證視為公民擁有定居權的合法證明,并允許公民自由、方便地獲取居住證。實現居住證制度對流動人口全覆蓋,發揮好居住證制度在人口調控、人口管理和人口服務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三是完善以居住證制為載體的流動人口服務的配套政策,逐步擴大對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內容,最終實現流動人口的市民化待遇。
第二,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
一是政府部門應開辦以提高勞動技能為主的流動人口職業培訓和以提高文明素質為主的“市民學校”,增強農民工對城市社會的適應能力。二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創辦流動人口學校、流動人口圖書館,為提高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流動人口素質創造條件。
第三,促進流動人口社區融合。流動人口社區融合就是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社區化,即針對流動人口的一切服務和管理最終落實到基層社區。
一方面,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站建設。一是逐步改善基層流動人口服務站的辦公設施,為流動人口社區融合創造良好的辦公條件。二是加強服務站管理員隊伍建設,逐步建設一支年輕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員隊伍。三是為流管服務站提供充足的服務管理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在社區層面組織農民工自管組織和行業協會,并擴大農民工參與社會治理的空間,使他們在參與社會活動中建立新的社會和諧關系。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