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評論:三農與中國奇跡
來源:易賢網 閱讀:96478 次 日期:2015-12-01 13:35:03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時事政治評論:三農與中國奇跡”,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網校授課:>>>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時事評論背景:

1979年到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7%上升到12.3%,而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卻從28.2%下降到10%,但這并沒有改變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我國有十幾億人口,如果我們自己解決不了吃飯問題,沒有誰能救得了我們,更談不上創造經濟奇跡。1978年到2013年,我國總人口增長41.4%,但人均糧食擁有量依然增長39.8%。我國人均擁有的棉花、油料、糖料、肉類、奶制品、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產量實現了成倍乃至上十倍的增長。

時事評論觀點:

我國農業成功的奧秘在于全方位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我國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是從農業經營體制入手的,而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是以保障農民經營自主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已在農村普及,但改革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在對農村集體土地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制度創新推動下,到2014年6月底,全國已有近26%的農戶全部或部分轉讓了承包耕地的經營權,流轉的土地經營權面積占全國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法、自愿、有償流轉,使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由上千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起來的合作社,其經營規模和作業的機械化程度與任何農業現代化國家相比都不遜色。在江南農村,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盡管耕地的經營規模并不顯眼,但不少農戶可獲得與城鎮居民不相上下的收入。更多的農戶則通過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了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應用。

農業科技快速進步對農業發展功不可沒。201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5.6%,其中使用良種對農作物單產提高的貢獻率為43%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已達61%。2014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對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大面積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現場實測獲得平均畝產2053.4市斤的佳績,使人們看到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巨大潛力。

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逐步完善對農業發展發揮了保駕護航作用。自2006年起,國家徹底免除了對農業生產的各項稅收,使農民每年減少支出1350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國家不斷加大農村水利、交通、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國家自2004年開始實行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直接補貼政策,同時對小麥、稻谷等重要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有力調動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進程。到2014年底,全國農村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的勞動力達2.74億人,已超過務農勞動力的總量,其中到城鎮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1.7億人。這不僅為我國非農產業和城鎮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創造了條件。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其中39.6%來自工資性收入。全國農村已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城鎮居民接軌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初步織就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網。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壓力,突出表現在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導致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農業長期粗放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此,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年初發出的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這就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只要沿著這個方向,堅持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全方位改革創新,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必將繼續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療系統真題‖模擬題
下一篇:沒有了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時事政治評論:三農與中國奇跡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