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講過的病的藥物治療,即藥名和用于什么情況
三叉神經痛 ——首選卡馬西平抑制癲癇灶放電;哌咪清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療效優于卡馬西平
面神經炎(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及早應用糖皮質激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促使功能恢復
急性炎癥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又稱格林巴利綜合癥)——血漿交換(主要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中毒);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皮脂類固醇
TIA的藥物治療:①抗血小板聚集劑,如阿司匹林、雙嘧達莫、噻氯匹定等;②抗凝治療,華法林或肝素;③鈣通道阻滯劑,擴張血管,如尼莫地平;④中醫中藥,如紅花、丹參等
腦梗死的治療:①早期溶栓;②控制血壓;③防止腦水腫;④抗凝治療;⑤血管擴張劑;⑥高氧;⑦抗血小板聚集;⑧腦保護治療;⑨中醫中藥治療
腦出血治療:調控血壓;控制腦水腫;止血藥抗凝藥
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特征:
50~70歲多發,男性較多
發作突然,迅速出現局限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體征
歷時短暫,10~15分鐘緩解,不遺留后遺癥
反復發作,每次發作癥狀相像
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癥
3.腦梗死的特征:
多見于50~60歲以上的動脈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或糖尿病
前驅癥狀肢體麻木、無力等
多數病人在安靜時發病,不少在睡眠中發生,次晨被發現不能說話、偏癱等
病情逐漸加重,局灶性體征在發病10余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
意識清楚、輕度意識障礙
4.腦出血的特征:
高血壓性腦出血常發生于50~70歲,男性略多
冬春季、天氣轉變時易發生
多在活動或激動時發病,多無預兆
誘因,疲勞、情緒激動等
5.癱瘓的分類
局限性癱瘓:為某一神經根支配區域或某些肌群無力
單癱:單個肢體運動不能或運動無力
偏癱:一側面部跟肢體癱瘓,常伴有癱瘓側肌張力增高、鍵反射亢進和病理征陽性
交叉性癱瘓:病變側腦神經麻痹和對側肢體癱瘓
截癱:雙下肢癱瘓
四肢癱瘓:四肢不能運動或肌力減退
6.面癱的分類:
中樞性面癱,是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間的導體蛋白病損所引起的面肌癱瘓為核上性面癱,或稱中樞性面癱。其特點是:1/4面癱;眼裂以下癱瘓;口角偏向健側
周圍性面癱,是面神經核導體蛋白及面神經導體蛋白病損所引起的面癱稱周圍性面癱。其特點是:1/2面癱;眼裂變小
7.肌力分級:
0級:無收縮,無關節活動
1級:有輕度收縮,無關節活動
2級:有肌收縮,關節有活動,可水平移動
3級:可抬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
4級:對抗中度阻力,肌力較正常弱
5級:肌力正常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