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這句樸實的話語,傳遞出扶貧開發方式的新理念。
精準扶貧關鍵在于準確定位扶貧對象,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將扶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這一點非常重要。以慶陽為例,這里的貧困人口有60.15萬人,貧困面26.2%。這么大的貧困面,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貧,效果肯定不好,還是要有鑒別,有針對性,真扶貧、扶真貧。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誰身上、用得怎么樣等問題。
在政策操作層面,應把握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這三個環節。首先是摸清農村貧困人口底數,對貧困村、貧困戶、貧困勞動力逐個建檔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精準扶貧網絡管理系統;其次是深入分析扶貧對象致貧原因,逐村逐戶逐個勞動力制定幫扶計劃;最終要做到對扶貧對象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對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及時跟蹤監測,使之到村到戶到人。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也是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具有風向標作用。而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摸清扶貧基數,擠干扶貧水分,是新一輪扶貧工作的基礎。慶陽的實踐是,除確保中央和甘肅省里的重大任務、重點工作涉及資金外,將其他項目、資金、任務、責任下放到縣,以縣一級為實施核心。此外,結合全省開展的“1236”扶貧攻堅行動和“雙聯惠農貸款”,盤活用好各類扶貧資金,有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
扶貧扶到點上,服務做到實處,才能抓住人心。2013年,慶陽開始探索“參與式扶貧”,由群眾自主選擇扶貧和發展項目,希望喚醒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心渴望,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扶貧項目建設。我們著力避免“大呼隆”式的扶貧,對一般性政策效果不明顯的貧困群體,進行排隊分析,尤其是對無勞動能力、主觀脫貧意識不強和原幫扶政策未覆蓋的三類重點人群,進行政策再聚焦、服務“吃小灶”。應當看到,扶貧是干部轉變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精準扶貧,必須是陽光扶貧,還要完善考核機制,建立常態化多元化監督機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扶貧的“精準性”,不僅體現在扶貧對象的識別和扶貧資金的使用上,更要通過機制調整,使得權責統一、監督到位,從而幫到點子上、扶到人心里。只有準確辨別扶貧對象、合理運用各種措施,才能實現扶貧的目標價值,讓“老少邊窮”地區群眾感受到更多改革發展的溫度。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