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資料:節約能源資源,城鎮化也要節能減排
來源:易賢網 閱讀:951 次 日期:2015-09-14 18:10:44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資料:節約能源資源,城鎮化也要節能減排”,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城鎮化也要節能減排

近期,國務院召開了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溫家寶總理不僅部署了生產領域節能減排工作,還就消費領域的節能減排作出了指示。他指出要“提倡綠色低碳消費,形成節能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國城市居民消費領域的能耗已經占總商品能耗的 30%—35%,年增長率保持在7.4%左右。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在生活用能只占城市居民47.6%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市民過程中,也帶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度增加,加劇節能減排的艱巨性。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節能減排工作。

加快城鎮化將導致一次性能源消耗的增加。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每個進城農民的能耗會大幅度增加。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城鎮化率與一次能源消耗的相關系數為0.987,同時,能源消耗總量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以2009年為例,城鎮化率是 46.59%,比 2000年 36.22%提高了10.37個百分點,同期,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指數則從 2000年的 145.4上升到了301.8,整整翻了一倍。如果按“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預定的目標,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51.5%,則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指數將達到313.4。不僅如此,城市居民人均碳排放遠遠高于農村居民。首先,土地由農業用地轉向城市用地,也意味著碳排放的增加,建設用地單位碳排放水平是耕地碳排放水平的 100多倍。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現有城鎮化模式下,城鎮化率每增長 1個百分點,拉動建設用地增長 2個百分點,而由于土地利用變化和投資、消費增長,引起碳排放將增長8—10個百分點。

造成城鎮化過程中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除了進城農民生活方式改變,帶來建筑、交通等用能和碳排放的增加外,還來自城鎮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我國很多城市以“攤大餅”方式擴大規模,一方面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人口密度過低、城郊化超前,引起交通、住宅、辦公場所等能耗和碳排放的大幅度增加。以城市規模增長彈性系數為例,合理限度為1.12。我國41個特大城市的城市規模增長彈性系數為 2.28,超出合理限度一倍以上,并遠遠高于美國的 1.58、印度的 1.62。另一方面,城市功能設施不健全、居民區設計不合理以及居民節能減排觀念淡薄也是導致能耗和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比如,城市居民熱衷于追求大房屋、大排量私家車,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節能減排等,也加劇了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到2007年底,全國655個城市人均建筑面積53平方米/人,超過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的水平。另外,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忽視新能源的推廣和使用、對能源的循環利用的提倡等重視不夠,缺乏法律扶持和約束,也是導致節能減排推進不快的原因。

因此,城鎮化不僅要改變城鄉人口分布,而且要根據節能減排的要求,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從國際經驗來看,緊湊型和低碳化是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以期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問題。以美國和日本為例,兩國人均GDP水平十分接近,日本人均消費領域耗能僅是美國的一半,其中交通領域的能耗僅是美國的 1/3。這是因為日本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交通發達,城市生活區功能完善,出行減少的緣故。為此,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應三管齊下,抓好節能減排的工作。一是要轉變城鎮發展方式。通過制訂科學的城鎮發展規劃,按照節能減排的要求,建設小型城鎮、優化城市布局、完善居民小區功能、提高社會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新能源的使用;通過合理地提高城市中人口的密度和分布,減少交通、辦公、生活等消費領域的能耗和碳排放。二是培養城鎮居民的低碳、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政策,鼓勵居民使用節能產品、獎勵節能減排行為;通過宣傳、教育,培養居民節能環保的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消費方式。三是建立城鎮政府職能統一的管理部門,協調各部門相關職能,負責系統地、有效地管理城鎮的節能減排工作,從產業、空間、動力、生活等方面,全面、系統地推進節能減排。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