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一是農產品是解決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二是農業為工業,特別是輕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三是農業、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因此,農業的發展將最終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農業發展比較順利,就能夠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比較好的基礎,而一旦農業的發展出了問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一定會出現挫折。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始終把農業放在基礎地位,這一點是不能動搖的。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對我國現階段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客觀形勢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妒晃寰V要》提出,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認識到,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措施:一要發展現代農業;二要增加農民收入;三要改善農村面貌;四要培養新型農民;五要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六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維護好農業這一國民經濟基礎的需要。
三、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城鎮化是由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伴隨工業化進程的一種經濟現象,也是衡量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妒晃寰V要》指出,要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第一,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第二,形成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第三,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第四,健全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四、十七大報告關于“三農問題”的論述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