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
一、農業生產的特點
農業是古老的生產部門,和采掘業同屬第一產業。農業有兩個基本特點。
1.地域性。農業與自然條件關系密切。自然條件的地域性,是形成農業生產地域性的主導因素。
2.季節性或周期性。農業生產具有整齊劃一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和自然季節有密切的關系。
二、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
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自然條件、社會需求、技術手段、國家政策。
1.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農業不能超越自然條件提供的可能性。
地形及土壤,是農業的載體。任何農業生產都不能脫離地形和土壤條件。
氣候條件,是決定農業區域性的主導因素。光、熱是農業基本的能源供應者。太陽輻射的差異直接決定光和熱的地區差異。
降水條件,對農業生產有特殊重要性。是僅次于光熱條件的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大氣降水是農業水源的基礎,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的分布。
生物條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益的生物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有害的生物又可以對農業生產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2.社會需求
社會需求是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如此。它決定著農業的規模和分布。
3.技術手段
19世紀,電力、機械、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了農業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農業革命波及全世界,并且有了更深的內涵——農業生物工程的實施。
技術手段的飛躍,加速了農業區域分工和農業專業化的進程,同時也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平衡。
4.國家政策
農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差異,商業競爭和行政干預,使市場成了聯系農業生產和社會需求的紐帶。國家的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影響。如,美國政府為保持競爭優勢,始終對農產品給予補貼。
三、世界農業生產的不平衡
專業化生產和競爭,使農業發展不平衡日益加劇。如,歐洲聯盟的主要產糧國,小麥產量每公頃達4500~5000千克,而非洲僅為700~1200千克左右。人均糧食產量,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達到1500千克以上,而非洲許多國家僅有幾十千克。
四、世界糧食問題及解決途徑
1.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的核心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糧食供應不能滿足人口的需求。一些非洲、亞洲國家和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增長速度,相當多的人口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每逢自然災害,這些地區就會發生嚴重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