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統一,歷經三國(魏、蜀、吳),短暫統一的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江南經濟得到發展,士族勢力形成。
第一節 從統一到分立
三國分立
官渡之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及其政權,東漢王朝日趨衰落,接著出現的便是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在軍閥混戰初期,袁紹的勢力發展較快,而曹操勢力的發展則更是令人注目。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曹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買官至太尉。大名士許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公元196年,曹操的勢力擴展到了豫州,這時他采納謀士毛玢、荀或的建議,將當時被軍閥棄若敝屣,東奔西竄的漢獻帝迎到許昌,是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越地位。曹操迎天子,行屯田,政治、經濟雙管齊下,抓住了霸業的關鍵。這樣,他的勢力逐漸弓雖大,成為可問鼎中原的鐵腕人物。
在曹操勢力迅速發展之時,袁紹的力量也更強大了,在漢運將盡之際,袁紹很想由自己統一中國,稱帝天下,于是與曹操的勢力發生沖突。公元200年,這種沖突終于演變成為一場大戰——官渡之戰,在戰爭中,曹操充分發揮了他杰出的軍事才能,采取了聲東擊西、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的戰術,使袁軍主力在此戰爭中消失殆盡,戰后第二年,袁紹憂憤而死。在以后的幾年里,曹操占有了袁紹原有的全部地盤,又親率大軍遠征烏桓,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初步形成
曹操統一北方后,開始把進攻矛頭指向南方長江流域,欲乘勝統一全國。此時的中國南方主要有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四大軍閥。
孫權,字仲謀,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權當時的主要政策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即先圖自保,然后徐圖天下。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漢朝的遠支宗室。他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劉表,字景升,荊州牧,荊州是極為富庶而又具有戰略意義的“用武之國”。劉璋’字季玉,擁有益州,益州險塞,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土_”。
曹操占領荊州后,劉備派諸葛亮到柴桑見孫權,諸葛亮到柴桑后與周瑜、魯肅一起分析形勢,后孫權、劉備決心聯合抗曹。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孫權派周瑜領軍三萬與劉備一萬軍隊迎擊曹操,于是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了,之后曹操便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戰是繼官渡之戰后又一次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敗,使他統一傘國的希望化為泡影。從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局面。
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
赤壁之戰,對當時的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曹操戰后深感一時無力征服南方,于是改變方針,轉為著眼于對內經營。之后幾年,取得了關中、涼州和漢中地區。軍事上則對南方采取防御方針,西面固守漢中,南面力保襄陽、樊城,東南則死守合肥、壽春一線。
劉備在赤壁之戰后,其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他戰前一無所有,戰后則先取得了荊州大部。211年至214年,他西攻劉璋,占有了益州。219年,他兩線出擊,北面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東線進攻襄樊,威鎮北方。這時劉備真正成為了三足鼎立的一極,勢力發展到頂峰。
孫權在赤壁之戰后,也頗有所得,他一方面同曹操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面招撫占據廣、交(兩廣及越南北部),將嶺南收歸版圖。劉備勢力的日益強大,使孫權十分不安,于是他同曹操暗中聯合,奪回荊州,使得劉備徹底封鎖于三峽之內。三國鼎立的趨勢更加明朗。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之子曹丕在是年十月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魏文帝),國號魏,都洛陽。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孫權222年稱王,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南京)。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結果沒有出現一個如秦、漢一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而是形成了三個割據政權鼎立的局面,這是由各方面的條件造成的。
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統一,較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局面,是一個較大的進步。它在推動三個相對獨立地區內的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以及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