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包括秦、西漢、新和東漢四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從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建立秦朝,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和封建大統一局面的形成時期。
第一節 秦朝秦的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廣大人民飽受諸侯爭霸戰爭之苦,人民皆都厭惡割據戰爭,渴望戰爭結束,實現國家安寧統一。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民族間、地域間的聯系加強,國家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通過商鞅變法,封建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富兵強,實力大大超過了其他六國,這為秦滅掉六國進行統一戰爭具備了條件。
秦王贏政當政后,廣羅、任用人才,部署全國統一的戰略和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此后,秦又統一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擊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區,修長城,形成我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統一后,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陽(今陜西省咸陽附近)。
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國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霸的戰亂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后,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贏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起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一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表示崇高無比?;实蹞碛兄粮邿o上的權力,凡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因此,歷史上稱秦王贏政為秦始皇。
秦始皇把封建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政事無論大小,最后皆由皇帝裁決。在中央政府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再以下設諸卿,分管政務。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全國范圍內分36郡(后加至40多郡)??は略O縣,縣下設鄉、里等行政基層組織。中央和郡縣官吏,全由皇帝直接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秦始皇還頒布全國通行的秦律。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都不一樣。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使長度、容量、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準。還有貨幣,當時各國的貨幣都不一樣,北方的燕國和東方的齊國用刀形幣,南方的楚國用蟻鼻錢,中原的魏、韓、趙等用鏟形幣,西方的秦用圓形方孔錢。國家統一后的秦,規定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統一貨幣,全國流通。后來,歷朝的銅錢都仿造秦錢樣式。
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還統一了文字和車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文字,把簡化了字體后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字體,通令全國使用,不久,又出現了隸書,現在的楷書就是由隸書演化而來的。統一車軌,就是修建統一規格的馳道。
秦始皇的統一措施,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也鞏固和加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是其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公元前213年,在一次秦始皇舉行的宮廷宴會上,有位儒生對郡縣制度提出了異議,丞相李斯反駁了這種意見,并指出,儒生們談論詩書,以古非今,會削弱秦朝的統治。為加強思想控制,李斯建議把除秦宮廷收藏的以外,民間收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書,統統燒毀。只留醫藥、占卜和有關種植的書不燒。秦始皇采納了這個建議,也執行了這個建議的內容。這就是“焚書”。公元前212年,一些從事神算扮仙活動的術士和儒生議論秦始皇獨權專斷,濫施刑罰。秦始皇對此進行了追查,把查出的460人全部活埋了。這就是“坑儒”。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