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形式:
廣播電視學專業學生入校前一年半,在文理基礎學院進行通識教育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之后進入專業學院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期間實行學分學績制管理,學生可根據本專業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擇課程、教師、授課時間、學習年限,提前修滿學分和學績者可以提前畢業。學分學績制充分調動了老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經過在文理基礎學院的學習,深入了解專業情況后,可于第一學期末、第二學期末根據專業學習情況調整專業。
考核方式:
在每門課程學習結束后,均需進行兩次考核,分為卷一和卷二。卷一由學校教務處統一根據題庫組織命題工作,命題突出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卷一考試即可取得該課程規定的相應學分;卷二由任課教師自主命題,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題目注重實踐性、應用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此外,卷二成績還包括學生日常表現、平時成績、單元測驗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實踐課程成績等組成,卷二成績決定學生的學績分數。這種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優勢課程上取得較高學績,來補充劣勢課程的不足,實現優劣勢互補,突出個性化培養。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現代化建設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系統掌握廣播電視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能夠在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及其網站)、文化傳媒企業、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從事記者、編輯、策劃、后期制作、綜合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廣播電視學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新聞學、傳播學以及廣播電視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主持、節目制作等方面的基礎訓練;掌握經濟新聞報道的基礎知識和跨媒體傳播的基礎知識;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掌握新聞學、傳播學以及廣播電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熟悉與新聞傳播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與倫理知識。 3.具有較強的溝通與協作能力,掌握廣播電視傳播的方法,具備采訪、寫作、攝錄、編輯、評論、現場報道與主持、節目策劃等專業能力,熟練的廣播電視節目采制技術;掌握跨媒體傳播的基本理論和能力。 4.具有良好的新聞敏感性和視聽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鏡前表現能力、聲畫組合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網絡文字、圖片、視頻的編輯制作能力。 5.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學、金融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國家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戰略,了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掌握經濟新聞報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6.具有良好的外語應用能力和使用傳播新技術的能力,熟悉新媒體傳播業務,了解世界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動態,具有國際視野和前瞻意識。 7.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熟悉文獻檢索、數據庫應用等基本方法,掌握基礎的調查統計方法。
主干課程:
中外新聞傳播史、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廣播電視學概論、電視攝像、廣播電視采訪與寫作、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與制作、電視策劃與撰稿 、播音主持技巧訓練、非線性編輯、經濟新聞概論、電視經濟新聞、經濟新聞作品評析、 網絡新聞編輯 、優秀新聞作品評析、廣播電視新聞評論。
專業特色:
廣播電視學專業形成了“理論知識構建、就業生存保障、人生和諧發展”的廣播電視學人才培養理念和“廣播電視學人才432培養模式”。 “廣播電視學人才432培養模式”,是落實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運行方式,由 “四項能力”、“三個教育階段” 、“兩個實踐平臺”構成?!八捻椖芰Α卑ā皩I理論知識能力、“策劃、采訪、寫作/錄制、制作”專業單項技能、職業拓展能力、媒體融合綜合能力”。四項能力教育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過程?!叭齻€教育階段”分別為基礎教育階段( 通識教育課群、學科基礎課群、專業能力課群 )、實訓項目教學階段(專業技術性課程項目、新聞采編制作類項目、工作崗位實習)、媒體融合階段(紙媒、電媒、網媒融合能力訓練)。這三個階段,理論課程與實訓項目的實施教學相互關聯,同步并舉。三個階段的項目教學通過“兩個平臺”---校內傳媒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得以落實,為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保障。
就業去向:
能夠在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及其網站)、文化傳媒企業、企業宣傳部門,從事記者、編輯、策劃、后期制作、綜合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廣播電視學人才。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