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長期以來,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經常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內容。1998年開始推行“習項改革”,即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嘲革,2000年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就“三改并舉”進行部署。在這期間,有關部門對我國醫改的構成以及具體內容進行探討,以期界定具有中國特色的醫改范疇。2007年1月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衛生保健制度、醫療保障體系、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管理制度。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衛生醫療領域的“四大體系”,即“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城鄉分離的,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過程。在城鎮,先后經歷了公費、勞保醫療制度,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和試點階段,全國范圍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確立,以及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探索等階段;在農村,伴隨著合作醫療制度的興衰,努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工作,進而對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多樣化進行探索與完善。農村地區醫療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國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這一曾備受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的制度,經歷了異常坎坷的興衰歷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我國醫藥工業快速發展,各類藥廠如同雨后春筍般的出現。與此同時,藥品生產的準人和新藥的審批成為藥品管理制度中的重點。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人,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P>
醫療改革年年高居“兩會”熱點話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比較提出,也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醫療問題也是我國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難點之一,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歷經30年,仍然問題重重。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政府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民眾的認可是對這項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高評價標準。醫療改革是個十分浩大的工程,醫改措施涉及多方利益,與民眾息息相關,因此,各項改革措施必須在分析實情、找出問題根源的基礎上制定。2008年的醫改方案引來一片質疑聲,原因在于方案中的措施不僅不切實可行,更讓人“看不懂”。如何認識民眾對醫改的關注、如何分析醫療問題矛盾重重的根源,將醫改向前推進是迫切需要政府面對的問題。
在中央、國家機關的公務員考試中,對醫改問題涉及較少,但該問題一直是一個社會熱點,應試者需要在平時學好理論的同時,多關注社會熱點、國家的大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