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關鍵在“?!薄伴L”二字上狠下功夫
任羽中
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關鍵就在“?!?、“長”二字,一個是要經常抓,一個是要長期抓。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充分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狠抓黨的作風建設、廉政建設的決心和魄力,更體現了黨中央對有關問題的深刻認識和規律性把握。
反腐倡廉如何做到經常抓,長期抓,如何落實“?!薄ⅰ伴L”二字?
應該看到,反腐倡廉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央對于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總體形勢的研判是,“既要堅定果斷剎風整紀,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又要樹立長期作戰思想,逐步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不斷以反腐倡廉實際成效推進廉潔政治建設?!薄俺!迸c“長”的要求,與中央對當前反腐形勢的判斷一脈相承。
在“?!弊稚舷鹿Ψ?,就是要保持當前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就得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對于腐敗分子,有一個抓一個,“老虎”、“蒼蠅”一起打,防止小錯釀成大錯、小貪變成巨貪。
在“長”上下功夫,就要堅持不懈、長期作戰,既要有懲治腐敗的決心、信心,也要有長期作戰的恒心、耐心。根除腐敗,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做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落實“?!?、“長”二字,還需上下齊心,上下一起抓。
就高層而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倡廉決心和魄力有目共睹,舉國激賞。對下級來說,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
落實“?!迸c“長”的要求,還要“大”、“小”兼顧。
所謂大,實際是基本要求。共產黨員是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首先要講政治、顧大局,堅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的組織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
所謂小,實際是小事不小。比如說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開會、吃飯、用車,這些點滴細微之處就出作風,就出政治??雌饋硭坪跏恰靶」潯?,其實關乎每一個黨員干部的政治大節,檢驗著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品質、政治覺悟。
黨中央在這個問題上下了極大的決心。新一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八項規定”,總書記關于厲行節約、杜絕餐桌浪費的批示,內容實在、貼近群眾,每一條都抓住了要害,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不能忘記的是,要實現“?!迸c“長”這兩個字,還需繼續加強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懲治腐敗當然重要,但“懲”不是目的,關鍵還是要“治”,而“治”的關鍵是預防,是治“未病”。要通過制度的完善,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火墻”,讓心存僥幸者時刻警醒、懸崖勒馬,不讓腐敗有滋生的土壤。
制度建設應該有兩個重點,一是繼續建立健全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的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以外在的制度規范引導黨員不斷提升思想境界,持續提高內在修為,長久保持黨員本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純凈的思想源流、圣潔的精神家園是共產黨人涵養“精氣神”、增強宗旨意識、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力量源泉。
任何腐敗分子并不是天生就貪婪,往往是從思想滑坡、作風蛻變開始。因此,要通過扎實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黨的宗旨教育,使更多的黨員干部對崗位工作盡職盡責、對人民群眾盡心盡力、對自身要求盡善盡美。在當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墮落觀念的侵蝕下,黨員干部經受著強烈的沖擊和嚴峻的考驗,精神家園的建設尤為重要。
二是繼續強化監督預防機制的建設,讓一切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沒有死角,讓基層黨員和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
積極投身黨風廉政建設,是每一位黨員的責任所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大黨,全世界的政治史上,還沒有出現過這么大規模的政黨。大有大的難處,大也有大的優勢。如果每一位黨員都能從自身做起,都能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貢獻智慧和力量,那么8200多萬黨員團結奮斗,迸發出來的力量就是無窮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層出不窮。
有了好的制度,有了千千萬萬忠誠于人民的黨員,共產黨的肌體就會永遠健康,黨心、民心就會聯系得更加緊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就必將實現新的跨越、鑄就新的輝煌。
保護舉報人須先打“內鬼”
李松
中央紀委、監察部近日表示:“提倡實名舉報,凡是實名舉報的,優先辦理,及時回復。”此后,全國多地紀檢監察部門也紛紛表示鼓勵實名舉報。2012年,在一系列的反腐敗手段中,實名舉報已經成為較為快捷和有效的反腐利器。
在反腐進程中,也出現了舉報人遭到打擊報復的現象。以至于更多的人會首選匿名舉報。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消解了民眾的反腐信心,影響了民眾舉報的積極性,更嚴重阻礙了反腐敗的深入開展。
因為易于聯系、走訪舉報人,實名舉報更為檢察機關認可和鼓勵。與匿名舉報相比,實名舉報人通常掌握更充分翔實的證據和材料,對于舉報受理單位而言,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這種舉報方式同時降低了虛報、謊報舉報線索的幾率。因此,實名舉報不僅要鼓勵,更要形成制度。
鼓勵舉報尤其實名舉報的前提,是要能夠有效保護舉報人的安全,保障其合法權益。
我國有關舉報人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可謂不完善?!蛾P于保護公民舉報權利的規定》《監察機關舉報工作辦法》《關于保護檢舉、控告人的規定》等都明文禁止打擊報復舉報人,并指出構成犯罪的將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但現實中,卻一再有舉報人遭受打擊報復。可見問題的癥結并非缺少法律法規,而是有更大的權力介入和干預,使現行執法機制中問責形同虛設。比如舉報材料落入被舉報人手里,所舉報的問題交由被舉報人“親自處理”。這些“出賣”舉報人的問題,鮮見有人被追責。
從以往經驗和教訓來看,保護舉報人須先打“內鬼”。有必要規定不同泄密情形和造成的后果,問責到具體承辦部門領導和直接經辦人,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處理不力甚至包庇犯罪嫌疑人的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
同時,為盡可能地降低舉報人的舉報風險,對舉報人的保護還應制度化。比如建立舉報人緊急避險電話制度、舉報信息明示和結果反饋制度、舉報人緊急避難場所制度以及舉報人獎勵制度,等等。
只有舉報人越有安全感,腐敗分子落馬的幾率才會越大。
莫讓群眾的期待成爛尾
龍在宇
最近一個新的詞匯闖入人們視野——“爛尾新聞”。所謂“爛尾新聞”,是指某些地方或部門在處理熱點事件時,“表態多,后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現象。
有新聞媒體對去年國內十余件新聞事件進行梳理,追問最新進展。其中只有2件得到公開回應,其余事件則仍“欲說還休”。
應該看到,輿論熱點的形成,往往聚集了群眾的深切關注。這種關注,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施政目標、執政宗旨并無不同,不過是層面不同、角度不同罷了?;貞罕姷脑V求,就是政府的良性治理!
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之后,各級政府在回應社會熱點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從“表哥”楊達才、“房叔”蔡彬被迅速處理,到雷政富的“63小時落馬”,都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也有一些政府部門仍存在“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的心理。即使迫于輿論壓力,表了態,道了歉,甚至罷免了責任人職務,也只是為了暫時平息民意“怒火”。一旦公眾視線轉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新聞事件的不了了之,也讓群眾的期待落空。這些“爛尾工程”,不僅會“爛”掉某些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還會導致一些不實傳言進一步發酵。謠言止于真相公開,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越會把事件越描越黑。
媒體曝光不是事件的起點,更不應成為事件的終點。媒體報道通常只是揭了蓋子,暴露了問題,問題之鎖還沒有打開,需要有關部門積極破解。新的輿論格局下,政府部門不僅需要在態度上接受輿論監督,更需要把輿情壓力化為改進工作的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一個個熱點事件的回應和處理中有所斬獲,并最終推動社會進步。否則,病根不除,新劇情又將再次上演。
熱點事件若想不至于淪落為“爛尾新聞”,關鍵還在于盡快完善相關的制度安排。應該在現有的應急處置基礎上,迅速建立熱點事件調查處置的剛性制度,以約束和規范公權力部門的行為,避免拖延、推諉乃至不了了之的善后做法。
對熱點事件的調查過程也應該公開透明。在不觸及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有關部門應將調查過程盡可能地主動向媒體公開,甚至不妨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參與調查。這樣既能增加調查結果的公信力,也會對那些試圖影響事件調查進程、調查結果的利益方產生一定威懾,從而推動調查的順利進行。
流浪救助:難也要救
鄭直
春節將近,部分地區的天氣持續低溫嚴寒,作為城市流浪乞討、殘障人員等社會最困難群體的“救命”體系,城市救助服務體系“兜底保障”,各地救助量明顯增加。
救助有成績,但也有問題。
一方面,各地救助站深感力不從心。其一,欲主動救助,但人力物力不足。比如,安徽合肥在上世紀90年代每年救助量1000人次左右,現在已經上升到6000人次。但救助站一直是38人,每天8人值班;各地救助站普遍救助車不足,工作人員只能打車去實施救助,但在把流浪者帶回救助站時,常遭拒載。
其二,救助站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大,收入低,倍感委屈。目前各地救助站一般都僅有幾十名工作人員,而每年救助對象至少數千人次,且以精神病患者、智障、孤殘人士為主,甚至還有一些逃避法律制裁的違法犯罪分子。工作難度、職業風險都很大。一些救助機構的臨時聘用人員拿著1000多元的工資。
另一方面,受助人群情況復雜。一些職業乞討者不愿意接受救助,更不愿返回原籍,對于救助采取“告知不聽、救助不去、勸阻無效、制止不服”的抗拒態度。
一些受助對象在救助站長期主動“滯留”,反復接受救助,甚至賴著不走,擠占了本已十分緊張的救助資源。
還有一些受助對象因為各種原因,難以找到親屬、住址,被動“滯留”。僅僅呼和浩特一個救助站,近年來就先后救助各類滯留人員18795人次,其中精神病人9585人次,占“滯留”人數的51%。
如何讓救助體系運轉更加順暢有效?一些建議頗為可取。
例如,在市、縣一級進一步設置救助站,在街道、社區設置救助點,形成市、區、縣、街道的“四位一體”模式,實現城市救助工作的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實施分類救助。對生活確實困難,尤其是因病無法行動的流浪者,要聯系衛生部門全力救助;對職業流浪者要耐心勸說,如果勸說無效,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應采取保護性強制措施。
再例如,流浪者多來自農村,經過一次救助后需引起基層重視,解決流浪者生活中的困難。對于流浪者多次返回城市乞討的情況,可對其屬地基層管理者進行問責。
此外,救助工作當前面臨的許多問題,還需在更高層面上設計統籌。包括完善相關法律,對于未成年人、老年人、吸毒人員、精神病和傳染病患者等特殊對象的管理和安置需有相應法規;也包括出臺相關政策,統籌公安、城管、衛生等多部門在救助工作方面聯合管理。
“退二進三”不如“提二進三”
陳誼娜
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許多地方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或延續“退二進三”戰略。竊以為,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退二進三”未必是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最好出路。
產業結構調整與城鎮化發展之間具有一定的適配性。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初期,要素主要從生產率較低的第一產業轉向生產率較高的第二產業,由此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在城市化中后期,隨著二產分工的細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將逐漸超過二產。由于三產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慢于二產,當制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時,經濟增速亦將放緩。
在新近公布的各省區市經濟年報中,上海和北京經濟增速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反映。以上海為例,從2003年起,上海逐步將一般制造業如上海紡織等國企和更多的民企向周邊省市轉移,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2012年三產比重達到了60%,其經濟增速在連續保持16年兩位數增長后,于2008年跌入個位數,并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
雖然增速下滑,但質量提升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中科院發布的《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2》,北京和上海的GDP質量指數均名列前茅。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天津和重慶分別以13.8%和13.6%的GDP增幅領跑全國,原因何在?從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來看,近20年來,北京和上海二產占GDP的比重下降明顯,特別是北京,下降了25個百分點,而天津下降了4個百分點,重慶則提升了15個百分點,高速發展的第二產業是這兩個城市GDP增幅領跑全國的重要支撐。
由此可見,就當前中國城鎮化的發展現狀而言,不宜過早“去工業化”、“退二進三”,而應在發展高端制造業的基礎上,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即“提二進三”,這樣,未來才可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退二進三”。
二產與三產并不存在絕對的優劣之分:首先,高端制造業具有很高的技術創新空間。其次,高端制造業的吸納就業能力并不遜于服務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1年的報告顯示,以高端制造業著稱的德國和韓國,制造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是不斷增加的。第三,高端制造業的能耗污染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因此,現階段“提二進三”,既可以把握住從新興工業中獲利的機會,也可以防止產業轉型所帶來的經濟下滑,保持足夠的生產率提升潛力,同時能防止大量產業工人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