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十九大報告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和內容。近期,“鄉村振興”引發社會各界持續熱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根植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時代背景,統攬了之前的“三農”政策,契合了新時期城鄉要素流動的新趨勢,為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框架。
國內外眾多研究表明,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開發當地資源,培育鄉村旅游業、特色產品和工藝品等措施,進而實現鄉村重建與發展是完全可能的。黨的十九大則為中國的鄉村振興給出了方法論,那就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不實現現代化,中國就不能被稱為現代化國家;鄉村振興的快與慢,直接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應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瓶頸,主要問題是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信貸市場存在障礙,商業金融機構缺乏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二是農業現代化的金融服務機制建設尚不健全,縣域法人金融機構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中公分析】
改變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局面,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不能僅簡單地加大農村金融供給,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一是要以促進金融機構多元化、多樣化為中心,實現金融組織機構體系創新,使金融機構和網點更接近需求或以新技術移動互聯手段接近需求。二是要促進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方式和金融產品,以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效。三是要構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配套輔助機制,包括完善金融機構評級體系、金融機構現代農業金融服務績效評價制度、審計監督機制、支付體系、流動性保障機制、信息披露機制等。
提高農村金融需求側質量。一是要廣泛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教育,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意識、信用意識、法律意識,特別是培育負債經營意識,逐漸建立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防止盲目投資和過度負債。二是要進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能力,提高現代農業“雙創”的成功率。三是要在推進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洜I基礎上,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模式下推進專業化生產,通過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帶動,逐漸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增強進入市場的能力,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提升承貸能力,使其成為商業信貸市場中成熟的承貸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