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顯示,2014年到2016年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累計分別提高了5.5個和3.62個百分點,分別達到57.35%和41.2%。
按此測算,近3年來農村進城落戶累計約3000萬人,成就舉世矚目。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對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新增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預期目標,當前城鎮化進程有待加速。有媒體援引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的觀點稱,“目前農民實際進城落戶進程不及社會預期”。
【解析】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和惠農政策,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等重大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對自身擁有的各種資產資源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普遍增強了獲得感。相對于20世紀人們對城市戶口的競相追捧,農民現在的選擇更趨慎重和理性。
新型城鎮化一定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地方政府應積極探索和建立健全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和體制,打出“組合拳”。
要加快“人地”掛鉤、“人錢”掛鉤等核心政策的貫徹實施,為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生產生活,享受均等的就業和公共服務提供必要的建設空間和財力保障及支撐。
要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出臺更加積極、更加寬松的戶口遷移政策,拓寬落戶通道,切實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門檻。
要完善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政府集中解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通過多種模式參與城鎮化基礎設施投資和后續建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