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個知名的門戶網站上看到了一篇報道,稱南方某城市,在工地搬磚抗水泥的建筑工人,平均月薪能達到6000到13000元,這個數字要遠遠高過在辦公室里辛苦工作的白領的平均工資水平。這些年我們也經常能夠聽到、了解到很多藍領或者是護工、月嫂等并不需要很高學歷的職業,工資都要比辦公室的白領高出很多,因此有很多白領也苦笑道,書都白讀了,早知道應該去當當工人或月嫂了。也有人發出質疑,藍領的工資為何如此之高?
對于藍領的工資是不是過高,我們大可不必過分討論,因為我們的社會本就是按勞分配,無論是建筑工人還是月嫂,無論他們到底有多高,都是他們的辛苦勞動所得。我們真正應該看到是近些年來藍領工資不斷升高的背后是勞動力稀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窘境。而任由這種情況不斷發展,一方面會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而導致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也會不斷地增加,另外一方面也會導致讀書無用論的產生,致使一些年輕人為了眼前利益,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而放棄求學。
這種人才稀缺的窘境之所以在這幾年的時間當中愈演愈烈,首先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就業選擇越來越多,找到一份穩定并且能安生的工作已不再是難事,不必付出大量的體力。其次是因為在國人的傳統觀念當中,仍然認為只有坐辦公室的白領才是體面的工作,而體力勞動是不夠體面的。再次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意識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知識和科技在未來就業當中的前景,然而我們產業結構的進步速度,遠不及大家意識上的覺醒,因此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依然不減,而勞動力卻在減少。
所以想要解決這樣的人才窘境,轉變大家的固有意識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快產業結構的改革與調整,發揮知識型人才的市場作用,以科技代替人力,同時也要加大對技術院校的投入和扶持,讓我們的勞動者更加專業。在羨慕高工資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理性的去看待高薪背后的隱憂,真正的找準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