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樓市持續火熱,北上廣的房價一再高企,各地出臺了很多限購政策。于是,有些人利用婚姻關系來實現房產買賣。近期,記者在走訪樓市時了解到上海有一個隱秘的灰色市場,專門通過“假結婚”的方式幫人騙取購房資格。所謂“假結婚”,其實是真的辦理婚姻登記手續。讓一些沒有購房資格的購房者,通過中介找人辦理真實的結婚手續,達到具備購房資格買房的目的,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支付給中介以及“假結婚”對象一定的報酬。有的中介辦理一單就要收取5到10萬元的費用,房屋交易流程結束后,雙方再離婚。目前這些中介組織已經把假結婚打造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解析】
有需要才會有市場。購房者擁有了購房資格,假結婚對象有了一筆額外收入,而掙錢、掙快錢,是假結婚對象的主要目的,此方式還“不違法”。因此登記結婚,對他們來說只是走一個簡單的程序,購房結束后,程序解除。然而,對于那些通過假結婚進行房產買賣的人來說,需要承擔假結婚帶來的巨大經濟風險,同時還可能面臨假結婚引發的各種糾紛。假結婚,披著合法的外衣,卻鉆著政策的空子。
以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來看,公民完全有結婚和離婚的自由,不能從法律的角度認定其婚姻無效,或者是追究法律責任,只能是從道德層面給予譴責,但后者對于“假結婚”的約束力量微乎其微。歸根結底法律法規的真空和法律意識的缺失,是假結婚行業得以發展的直接導火索。
要做好普法宣傳工作,提升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形成人人尊法、敬法、知法、懂法、守法、愛法、護法的法治氛圍;另外要完善法律法規,在政策制定上面需要更加細化,比如通過離異的時間,包括購房行為房本上署名雙方的人名的年限等做約束性要求,這樣就可以規避掉通過假結婚來獲得購房資格的可能性,從而更好地規范人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