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紫菜是塑料做的”“頂花帶刺的黃瓜有毒”“甲魚是用避孕藥喂大的”……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有關食品的謠言甚囂塵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在2017中國食品辟謠論壇上,中國食品謠言智能預警處理平臺正式上線,被寄予了破解食品謠言滿天飛現狀的厚望。
【解析】
信息爆炸造成認知鴻溝,與制造謠言相比,分辨謠言往往需要公眾具備很多科學常識和社會知識。這些謠言利用公眾對自身健康安全特別關注的心理,使得一些人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新媒體快速發展,使得造謠生事的門檻相對變低,辟謠破謠的成本則隨之抬升。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通過造謠打擊競爭對手,一些自媒體為了點擊量、閱讀數甘愿鋌而走險、顛倒黑白,挑動公眾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經。
食品安全謠言其負面殺傷力不容小覷。一個謠言可能威脅一個行業的生存,一個謠言可能阻礙一個產業的發展。層出不窮的各類食品安全謠言,不僅給相關行業造成經濟損失,其危害還在于干擾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工作,打擊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
首先,要秉持揪住不放、順藤摸瓜、查出元兇、嚴懲不貸的零容忍態度,讓謠言的始作俑者付出經濟、精神和信用的巨大代價,真正產生擊其七寸、敲其痛點的震懾與遏制效用。
其次,要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科普,提高公眾的食品安全常識,提升民眾對食品安全信息的獨立判斷能力。
最后,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提升監管水平,確保食品藥品的質量安全,贏得公信。只有人們對食品安全不恐慌,才不會輕易相信食品安全謠言。